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嘉菊是八大名菊之一,已有二百多年的种植历史,品质优异。其中挥发油类、黄酮类物质含量高。但因连作障碍,病虫害发生严重,种植难度大,产量低,限制了种植面积的扩大,导致长期以来仅在山东省嘉祥县的纸坊镇一带种植。近年来,嘉菊被列入山东省地理标志产品,被评为山东省优质药用菊花品种,嘉菊的有机栽培技术需求更加迫切。连作障碍的植保问题是嘉菊生产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影响植物构件发育、降低菊花产量、加重病虫害发生,成为限制产业发展的瓶颈。根腐病、病毒病等病害,金龟子、蚜虫、菊瘿蚊等虫害是其主要植保问题。通过控制水肥、适度晚栽等办法,可以控制根腐病的发生。病毒病主要是由蚜虫等媒介昆虫传播,可以通过控制蚜虫的发生,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毒病。蛴螬、蚜虫、菊瘿蚊的有机防控技术,是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依照无公害食品或绿色食品病虫害防治技术规范,可以使用吡虫啉、啶虫脒等化学合成农药,但实际情况往往是菊农大剂量、多频次地使用,从而造成农药残留超标。依照有机农业标准(GB/T 19630-2011),所有化学合成农药均不允许使用,只能采用环境友好型的植物源、动物源、矿物源等天然存在或提取的成分进行防治,以求农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保护环境,保护物种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大大提高了有害生物防治的难度。随着公民对身体健康认知能力的提高,消费者对药品食品质量安全等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有机农业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当地农民希望实现嘉菊的有机种植,以提升嘉菊品质和知名度,提高价格,增加收入。因而,研究嘉菊有机种植的技术与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由于嘉菊的病虫害问题严重且复杂,实现嘉菊有机种植,是对植保技术的一个重大挑战。作者于2014~2015两年内,在嘉菊整个生长季节,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实地调查,探寻有机嘉菊的生产方法,以期解决植保技术问题。综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办法,提高了嘉菊产量,提升了嘉菊品质。由于时间有限,本研究无法解决嘉菊有机生产中的所有问题,还有不少问题需要以后继续研究,如菊瘿蚊的有机防治技术。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调查了连作对嘉菊植物构件、病虫害发生情况和对嘉菊产量的影响。发现连作影响植物构件的量度指标。连作后,各构件都变小变弱,各级分枝数量减少,变细,根数减少。嘉菊抗病能力减弱,黑斑病发生严重;蛴螬危害大量增加,嘉菊被整株咬死,引起缺苗断垅。嘉菊花蕾数量减少,百蕾重减轻,产量明显下降。病虫害的大量发生,强化了连作的负面效应,是嘉菊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休耕或轮作可明显改善连作障碍。针对于当地土地紧张的状况,提出了扩大行距,第二年插空种植的解决办法,改善了生产状况。2、调查了当地金龟子的全年发生动态,为制定蛴螬防治策略打下基础。调查了金龟子出土高峰期和灯诱效果。调查发现,若金龟子扑灯没有被准确收集到接虫袋内,将会在附近交配产卵,与产生“灯下黑”现象有内在联系。对金龟子落地地点以及上灯时段进行统计,发现诱虫灯能诱集到6种金龟子,其中,数量最多的是铜绿丽金龟、暗黑鳃金龟和大黑鳃金龟,它们也是危害嘉菊的主要类群;不同种类金龟子扑灯落地地点不同,但是集中在灯下4m以内;扑灯时间,前半夜8:00到10:00,发生高峰在晚8:30左右。与田间观察到的求偶行为发生的时间有相关性。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在相应的时间内,灯下4m之内设立诱集区,在秋季集中处理,消除诱虫灯防治的弊端。3、采用播娘蒿-蚜虫-瓢虫载体植物系统,防治嘉菊蚜虫取得成效。载体植物系统,是一种新型的生物防治模式。基本原理是寻找有效的载体植物用以培养昆虫,作为替代食物供有益生物取食、繁殖。在目标害虫大量发生时,转移此系统内的有益生物,到目标作物上取食目标害虫。本系统以播娘蒿为载体植物,饲养播娘蒿蚜虫,然后以此蚜虫为替代食物,吸引当地的天敌昆虫到播娘蒿上取食蚜虫并大量繁殖。待嘉菊蚜虫大量发生之时,将播娘蒿收割,就地晾晒,播娘蒿蚜虫缺少食物,数量减少,瓢虫等天敌转移到嘉菊上取食蚜虫。产生了优良的、可持续的效果,改善了当地昆虫物种丰富度,保护了当地的天敌种群。对比用植物源杀虫剂防治,该方法有持效期长,投入少,省工省力的特点,为杜绝农药残留提供了技术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