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例多发伤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分析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mm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多发创伤患者创伤性凝血病发生率较高,并因此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居高不下。本研究希望通过分析了解我院重症医学科多发创伤患者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生情况及预后、以及影响创伤性凝血病发生及预后的临床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2年4月期间入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符合Dorland医学辞典定义的多发创伤患者,将入ICU48小时期间,根据任一次凝血指标是否符合1994年美国病理学家学会指南推荐的“创伤性凝血病诊断标准”,分为多发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组和多发创伤未合并创伤性凝血病组。统计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有无慢性疾病、多发伤部位、预后、入ICU48小时内的液体复苏及输血治疗、凝血指标(PT、APTT、Fib、PLT)、氧合指数、血常规、血肌酐等。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感染相关器官衰竭评分(SOFA)、损伤严重评分(ISS);是否发生休克、脓毒症、急性肾损伤及MODS。利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患者间差异。数据处理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  结果:  2010年4月-2012年4月共收治患者1566人,其中多发创伤患者98例,入院时符合创伤性凝血病诊断26例,其发生率为26.5%,经过手术治疗及转入ICU支持治疗48小时内,符合创伤性凝血病诊断标准42例,其发生率为42.9%。多发创伤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及术后入ICU接受支持治疗的过程中创伤性凝血病发生率上升趋势。与凝血功能正常患者相比,合并创伤性凝血病的多发创伤患者死亡风险增加(28.6%vs12.5%,p<0.05)。与凝血功能正常患者相比,合并创伤性凝血病的多发伤患者发生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MODS)发生率明显升高(24vs29,20vs27,p<0.05)。多发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组患者的ISS评分、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未合并凝血病组(35.29±4.37vs28.16±6.53;17.12±10.86vs11.77±5.86)。多发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组大量输血患者(>2000ml)19例,远高于未合并创伤性凝血病组患者,多发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组入ICU48小时平均输注RBC量明显高于未合并创伤性凝血病组(2204.76±3064.11mlvs454.46±995.96ml)。除输注红细胞外,ICU内的液体复苏的种类及剂量对凝血功能也有明显影响,创伤性凝血病组使用晶体液量、胶体液量及总复苏液量明显增多(4076.34±2668.30vs5560.24±3807.16908.93±1246.27vs1597.62±1588.365477.77±4104.38vs10110.71±8050.00)并随输血量呈正相关(r=0.5970.4430.837)。  结论:  严重创伤患者创伤性凝血病发病率较高,经过手术治疗及ICU支持治疗的患者创伤性凝血病发病率仍然很高,由创伤性凝血病导致的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及病死率较高。严重创伤患者全身损伤程度(ISS,APACHEⅡ评分)、凝血指标(PT,APTT,Fib)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创伤性凝血病发生。选择合适的输液策略及复苏目标仍是目前国内外医学界讨论的焦点。
其他文献
目的  通过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射-衍射型和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2周和术后3个月远、中、近视力,不同孔径散射光值,不同瞳孔直径波前像差和调制传递函数
1目的比较三种血液净化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ained hemodialysis,MHD)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并观察上述因素对乙肝表面抗体(anatibody to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
研究背景和目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一种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被认为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综合征异常,其特点是高雄激素血征、慢性无排卵、不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