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伴随着经济成就而来的还有一些社会问题,如城乡差距的拉大、农村的贫困、城市下岗人口的增加、残疾人的保障等。面对诸多的社会问题,政府积极提倡和引导社会组织的介入,许多非营利机构应需而生,基金会作为非营利机构的一个重要部分,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社会力量。与国外的基金会发展历程相比,我国基金会发展明显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几十年中,我国完成了基金会从无到有、从零到初具规模的转变。然而,我国基金会在数量上短时期内呈井喷式增长,但在机制运行、规范化运作以及功能发挥等方面仍然面临诸多困境,其中尤以基金会公信力问题引人关注。近年来,基金会财务不透明、慈善机构的营利行为、资金利用率低下等新闻不断轰炸着媒体,使得基金会的公信力大打折扣,但是对此缺少严谨的实证研究。
本文着重研究基金会公信力的影响因素,主要采用案例研究法进行研究,采用了案例研究中的逐项复制方法选取了5个案例,从基金会机构定位、组织信息透明、组织行为规范性、社会服务能力以及相关制度建设五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并使用委托—代理理论、志愿失灵理论以及抽象信任理论进行了理论分析。作者认为,当前基金会公信力缺失的主要原因在于基金会组织定位不清晰、透明度不足、社会服务能力弱、以及相关制度缺位等方面。因此,要提升基金会公信力,需要从内部治理与外部监管两方面双管齐下,并逐渐完善我国的基金会评估指标体系。本项研究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采取案例研究的方法,对现阶段初步探析基金会公信力的影响因素,初步梳理出一些影响因素,并对当前基金会行业出现问题的解决提出相应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