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友好城市关系是不同国家的城市之间,基于共同的情感与利益追求,在促进双方沟通交流、经贸往来的目标下通过签订正式协议而建立的地方层面的友好往来关系。自一战后法国普瓦市与英国约克郡建立世界第一对友好城市关系以来,国际友城关系发展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当前各国城市维护世界和平、开展国际交流、促进经贸发展的重要渠道。1973年中国天津市与日本神户市建立了我国第一对友好城市关系,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国国际友城关系同样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中国共与全球138个国家建立了将近2700对友好城市,形成了遍布全球的深层次、宽领域、高质量的国际“朋友圈”,为中国的对外开放与经贸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国的国际友城关系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不同场合均强调了地方层面的友城关系发展对于中国对外开放与经贸发展的重要作用。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开展国际友好城市工作,促进中外之间地方政府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实现两地以及两国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及合作共赢”。在2018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地方外事工作是党和国家外交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促进地方改革与发展,推动国际交往与合作具有重大意义,在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时应充分发挥地方层面的积极性”。这表明中国的国际友城关系建设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未来新时期的对外开放与经贸发展中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国际友好城市关系能否为我国地方经贸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与促进作用是本研究所着重关注的问题。一直以来,基于对外双边关系的经贸效应研究多集中于国家层面,而基于地方层面对外交往经贸效应的研究并不多见。并且在现有文献当中,对于地方对外交往经贸效应的研究与讨论并不十分深入,作用与影响机制并不清晰,需要对此进行完善与丰富。对此,本文以地方城市层面建立的国际友好城市关系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城市以及企业出口贸易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与发挥的作用。为提高城市对外开放与经贸发展水平,促进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优化与贸易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本研究共分为八个章节,第一章节为本研究的导论与绪论部分。第二章节为文献综述部分,对与本文有关的研究进行整理和归纳,包括国际友城发展的相关文献,国际友城关系经贸发展的相关研究。第三章节为本研究的理论分析部分,主要总结了国际友城关系发展的理论基础,对城市出口贸易的作用机制、对企业出口贸易的理论分析以及国际友城关系应对不确定性风险冲击的理论机制。第四到第七章节为本研究的核心内容,在第四章节中对中国国际友城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总结,包括起源类型、发展阶段、对中国经贸发展的作用、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在第五章中,探讨了国际友城关系与城市出口贸易的空间特征,从空间溢出的视角探讨国际友城关系对中国城市出口贸易的空间影响,并分析了这种空间溢出效应的作用范围与溢出边界。在第六章中,主要是从微观视角探讨国际友城关系建立以及友城数量的增长对当地企业出口贸易的影响,并分析国际友城关系影响企业出口贸易的作用机制。在第七章中,探讨了外部不确定性风险冲击下,国际友城关系对城市出口的风险缓冲与贸易稳定作用,为应对外部不确定性风险对我国出口贸易的负面冲击提供理论与实证依据,第八部分为全文总结、政策建议、不足之处与未来展望。本文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扎实论证与充分探讨,得到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我国国际友城关系的发展历程来看:(1)我国的国际友城关系具有不同的类型与发展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时代特点与演变特征。国际友城从无到有、从沿海、省会城市向内陆、沿边城市推进,结交对象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再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倾斜,由点到线再到网,构建起了覆盖全球各大洲的高质量国际“朋友圈”。(2)国际友城关系对中国经贸发展过程中主要起到了“引进来”与“走出去”两种作用。在前期主要起“引进来”作用为主:通过友城关系引进国际资本与外商投资,吸引跨国企业与国际人员进入中国,利用国际资源帮助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而21世纪以后则以“走出去”作用为主,帮助中国资本、企业海外落地参与国际经营与国际竞争,并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国门,通过文化传播引领出口贸易发展。除此之外还对当前我国国际友城关系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其次,从国际友城关系对城市出口贸易的空间影响和溢出效应来看:(1)我国的国际友城和城市出口贸易都有显著的空间聚集特征,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省会城市以及部分沿边地区,空间分布不均衡。国际友城关系对中国城市出口贸易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国际友城数量的增加不仅能够直接带动当地出口贸易增长,还可以间接促进周边城市出口贸易的同步增长。(2)国际友城关系是通过积累国际社会资本,吸引外商投资与国际人员往来,建立稳固的国际联系来促进当地出口贸易的增长,同时通过国际人员在城市间的空间溢出与流动来加强与其他城市的联系,带动周边地区出口贸易的增长。相比东部地区、北方城市,国际友好城市关系在中西部地区、南方城市能够产生更强的贸易促进效果。(3)国际友城关系对城市出口贸易的影响在空间上存在溢出区间和虹吸区间。在700公里以内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对城市出口贸易的溢出效应能够扩散到周边相邻省份。而在800公里以外则具有显著的负向虹吸效应,表明从跨省以及更大范围来看,国际友城促进了经贸资源向少数地区集中。溢出效应与虹吸效应同时存在,需要从空间上正确认识国际友城关系对城市出口贸易的作用差异。再次,从国际友城关系对企业出口贸易影响与作用来看:(1)拥有国际友城关系能够促使企业对友城所在国的出口平均增长3.1%,城市-国家之间每增加一对友城关系能够促进企业出口增长4.4%左右。友城数量的增加能够对企业出口贸易释放持续的政策红利,促进企业出口贸易的长远发展。(2)国际友城关系的建立与友城数量的增加对兼具本土与外来优势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以及成立时间10年以上的成熟企业的出口促进效果更为强烈。更有利于东部、北方城市以及非省会城市企业出口贸易的增长。同时针对地缘距离较远的拉美非洲国家、以及高收入国家的国际友城关系建设对企业出口增长更为有利。总体而言,不同友城组合的贸易效果依次为弱强组合>强强组合>弱弱组合>强弱组合,城市与比自己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的国家建立友城关系更有利于当地企业出口贸易的发展。(3)国际友城关系的建立与友城数量的增长是通过增强两地信息交流、推动双边投资增长、促进两地情感认同、减少两地贸易成本等渠道来作用于企业出口贸易增长的,并且情感认同与贸易成本机制对企业出口的影响更强。(4)国际友城数量的增加可以促进企业出口扩展边际、集约边际与混合边际的增长,对集约边际的影响要超过扩展边际和混合边际,有利于企业实现高质量的出口贸易增长。省会城市的友城数量增长可以带动省内其他非省会城市企业出口贸易的增长,边缘城市可以利用省会城市的国际资源作为跳板间接进入国际出口市场。最后,从国际友城关系应对不确定性风险,减少出口贸易损失来看:(1)国际友城关系能够显著降低外部不确定性风险对出口贸易造成的负面冲击,在出口贸易中扮演风险缓冲器和贸易稳定器的作用。友城建立时间越长,对外部风险的抵御效果越明显。同时国际友城关系对不确定性风险具有动态的调节作用,能够有效防范和缓解中长期外部不确定性风险对城市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2)国际友城关系可以帮助贸易条件较差的中西部、北方以及非省会城市更好地缓解不确定性风险所带来的贸易冲击。也能够更好地缓解来自欧美、拉美非洲国家,以及中等、高收入国家不确定性风险对我国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3)国际友城关系发挥风险缓冲器和贸易稳定器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三个方面:通过稳定贸易联系,减少企业和产品的出口市场退出行为;缓和贸易摩擦,减少由于贸易摩擦带来的出口损失;提升目标国民众的对华好感度,增强对华信任感与认同感,从而促使两国携手合作共同抵御危机,缓解贸易风险。(4)国际友城关系能够缓解重大国际危机事件产生的不确定性风险对我国出口贸易的负面冲击,但对于周边特定的国家而言,国际友城关系仅能够缓解日本的不确定性风险对我国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通过充分严谨的论证与分析,针对本文的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意见与建议:首先,从中国国际友城关系的未来发展方向来看,有如下几点建议:整合地方政府涉外部门职能,设立统一的对外领导机构;加强友城间实质性交往,提高城市对外交往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优化国际友城结构,完善国际城市网络建设;加大国内友好城市建设,依托国际友城打通城市网络双循环通道。其次,从国际友城关系对城市出口贸易的空间影响来看,有如下几点建议:重视城市层面对外交往的重要性,以国际友城关系建设打通高质量的国际国内双循环通道;发挥国际友城建设对于城市出口贸易的带动作用,促进城市出口贸易的高质量发展;在国际友城关系建设当中,需要以人为本,加强双方人员与文化的交流与往来;合理规划国际友城的空间分布、避免出现国际友城与国际社会资本的空间失衡。再次,针对国际友城关系对企业出口贸易的影响来看,有如下几点建议:充分发挥企业在国际友城经贸交往中的核心作用,以企业经贸往来驱动友城交往与合作;重视国际友城关系建设的区域分化,因时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政策推动友城间经贸往来;打通国际友城作用于企业经贸活动的微观机制,构建促进企业出口贸易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最后,针对国际友城关系对城市出口风险缓冲器和贸易稳定器的作用,有如下几点建议:加强国际友好城市建设,充分发挥城市在防范和化解外部不确定性风险过程中的底层作用;充分重视出口贸易活动的区域差异性,提高国际友城建设的针对性;重视对周边国家的国际友城建设,稳定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