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内镜黏膜下隧道式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Tunnel Dissection,ESTD)与传统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的相关指标,评价ESTD及ESD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自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因食管肿瘤行内镜下治疗的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最终纳入了因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行ESD或ESTD的患者36例,按“内镜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ESTD组和ESD组,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剥离面积、剥离速度、住院时间、一次性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等可以反映手术安全性及有效性的指标。结果:纳入的36名患者,年龄在37~85岁,其中男性21例,女性15例,ESTD组16例,ESD组20例。两种手术方式相比之下,ESTD组的剥离面积更大(15.56±5.30cm~2VS 8.85±2.89cm~2,P=0.001),手术时间更短(67.25±20.94min VS 86.00±22.15min,P=0.01),剥离速度更快(21.54±4.09mm~2/min VS 11.23±1.51mm~2/min,P=0.001),完整切除率更高(100%VS 70%,P=0.02),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一次性整块切除率(100%VS 90%,P=0.49)、住院时间(11.90±3.35d VS 10.23±2.68d,P=0.2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TD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2.5%(2/16),ESD组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30%(6/20),ESTD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期间,ESTD组未发现复发,而ESD组随访期间发现2例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结论:本研究结果证实,ESTD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与ESD相比,ESTD具有手术时间短,剥离速度快、完整切除率高等优势,且更适用于剥离大面积食管病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另外,证实ESTD技术的优越性,仍需大规模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提供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