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观察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大鼠的心肌保护效应,并以炎性反应动态变化为切入点探讨电针预处理减轻MIRI的相关机制。方法:1.以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正常(Normal)组、假手术(Sham)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组、电针预处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EMIRI)组。其中Sham组、MIRI组、EMIRI组又分为再灌注6h、24h和3d三个观察时间点。结扎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大鼠的心肌保护效应,并以炎性反应动态变化为切入点探讨电针预处理减轻MIRI的相关机制。方法:1.以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正常(Normal)组、假手术(Sham)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组、电针预处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EMIRI)组。其中Sham组、MIRI组、EMIRI组又分为再灌注6h、24h和3d三个观察时间点。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30min后打开丝线结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EMIRI组大鼠造模前接受双侧内关穴连续4d电针预处理,电针参数为2/100Hz,2mA,20min/次,1次/天。通过超声心动图、心脏重量指数、心肌酶、心肌梗死面积和心肌组织HE染色评价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的心肌保护效应。2.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血浆中游离线粒体DNA(mtDNA)含量,采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心肌组织线粒体细胞色素C(mit-cyto C)、胞质色素C(cyt-cyto C)表达情况,观察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心肌组织线粒体的影响。3.采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心肌组织Toll样受体9(TLR9)、NOD样受体家族蛋白3(NLPR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原(procaspase-1)、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1)的表达水平,观察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组织NLRP3炎性小体活化的影响。4.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心肌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心肌组织白介素-1β(IL-1β)、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白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CD86和CD206的表达情况,观察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心肌组织急性促炎期向抗炎修复期转化的影响。结果:1.电针内关穴预处理显著提高MIRI大鼠心功能(P<0.001),降低再灌注3d时心脏重量指数(P<0.05),降低再灌注各时间点血浆CK-MB和cTnT水平(P<0.05),减少再灌注各时间点梗死面积比值(P<0.05),改善MIRI引起的心肌组织形态学改变。2.MIRI后线粒体损伤加重(P<0.05),外周循环中mtDNA含量增加(P<0.05);电针内关穴预处理可改善MIRI后再灌注各时间点线粒体损伤(P<0.05),降低MIRI后再灌注 6h 和 24h 时 mtDNA 水平(P<0.05)。3.MIRI后NLRP3炎性小体活化水平明显增加(P<0.01);电针内关穴预处理可降低MIRI后再灌注各时间点NLRP3炎性小体活化水平(P<0.05)。4.MIRI后,再灌注各时间点M1巨噬细胞表达增加(P<0.05),再灌注6h和24h时M2巨噬细胞表达明显减少(P<0.001),再灌注24h时中性粒细胞浸润增加(P<0.001);MIRI组内,与再灌注6h时相比,再灌注24h时M1巨噬细胞表达明显增加(P<0.01),M2巨噬细胞表达明显减少(P<0.001),中性粒细胞浸润增加(P=0.01),与再灌注24h时相比,再灌注3d时M2巨噬细胞表达明显上升(P<0.001),中性粒细胞浸润降低(P<0.05)。电针内关穴预处理可降低MIRI后再灌注24h和3d时M1巨噬细胞的表达(P<0.05),增加再灌注24h时M2巨噬细胞的表达(P<0.001),降低再灌注各个时间点中性粒细胞的浸润(P<0.05);EMIRI组内,与再灌注6h时相比,再灌注24h时M1和M2巨噬细胞的表达均明显上升(P<0.01)。结论:1.电针内关穴预处理对MIRI大鼠具有明显的心脏保护效应。2.电针内关穴预处理抗MIRI心肌保护效应可能与其减轻心肌组织线粒体损伤,调控NLRP3炎性小体活化,促进MIRI后急性促炎期向抗炎修复期平衡和快速转化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发病广泛、病程长、致残率高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此次研究基于循证医学理念,运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中医辨证分型治疗RA的临床疗效。通过分析各证型中医药参与治疗所获疗效得出的分析结果,比较中药治疗RA各证型间的疗效差异,初步得出各证型间中医药介入的获益差别,为临床更规范、有效的应用中医药治疗RA提供数据基础。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
研究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国医大师邹燕勤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的临床医案进行多角度分析,总结邹燕勤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并基于网络药理学技术,对邹老治疗慢性肾衰的核心处方进行研究,探析处方的作用机制,阐释处方的科学内涵,以期为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的临床实践提供积极参考和有效指导。研究方法(1)收集整理自2017年7月至2020年12月邹燕勤教授于江苏省中医院门诊诊治慢性肾衰的病历资料,严
目的:1.通过文献研究古今医家治疗糖尿病肾病(消渴肾病)的学术思想。2.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新加坡及南京地区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对比两地治疗思想的异同。3.通过健脾益肾、清利活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脾肾两虚、湿热瘀阻证)的临床研究,以评估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而为中医药治疗消渴性肾病提供诊疗参考,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打下基础。方法:1.基于古代文献研究古代医家治疗糖尿病肾病(消渴
目的1.进行芪葵颗粒诱导的imDC干预初始T细胞的1型糖尿病(T1DM)相关NOD小鼠的体内实验,阐明芪葵颗粒通过诱导生成imDC(1)促使T细胞向Treg分化,上调抑炎因子IL-10分泌,减轻炎症反应,恢复Th17/Treg平衡;(2)导致T细胞克隆无能,无法分泌IL-2,从而建立免疫耐受,是其发挥预防和减轻T1DM的作用途径和有效机制。芪葵颗粒调节免疫作用机制的阐明,为芪葵颗粒的临床应用提供客
一、研究目的急性心肌梗死患病率高,在现代医学标准治疗的情况下,仍有可能出现心力衰竭、心脏破裂等恶性事件。炎性损伤、氧化应激是心肌梗死重要的发病机制,但目前并未有针对性药物。细胞凋亡是心肌细胞坏死的重要形式,也是心肌重构的启动因素。因此早期延缓或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显得尤为重要。中药治疗心肌梗死机制有待揭示,本课题研究目的在于证实益气活血方治疗心肌梗死临床疗效,基础试验探讨其治疗机制。二.研究方法1.临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加味交泰丸对心肾失交兼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2018.10至2020.10期间经门诊部招募的60例IBS-D患者合并情绪障碍(抑郁或焦虑),经中医辨证以心肾失交兼肝郁脾虚证,分为中药治疗组及西药对照组。中药治疗组予以加味交泰丸,西药对照组予以地衣芽孢杆菌。治疗以每2周(14天±3天)就诊1次,以4周(28天±3天)为1个疗程
目的:系统整理古代、现代对慢性肾衰竭研究的重要文献,总结王钢教授辨证论治慢性肾衰竭新理论、新治法、新方药。探讨邹氏肾科核心思想“补益肾元”的内涵及系统研究的成果。基于大样本研究获批上市新药参乌益肾片治疗不同病因、不同分期慢性肾脏病患者(CKD2~5期)的疗效,观察参乌益肾片在改善临床证候、保护肾功能方面的作用以及药物安全性,提出参乌益肾片临床使用最佳条件。从网络药理学角度进一步分析参乌益肾片有效成
第一部分:芪葵颗粒对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疗效研究目的 通过芪葵颗粒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治疗,确认芪葵颗粒临床疗效,为后续研究提供临床数据支持。方法 筛选2016年3月~2020年1月在我院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且病史资料完整、临床样本收集齐全。通过尿白蛋白排泄率及临床信息诊断分为糖尿病组及糖尿病肾病组。糖尿病组采用常规降糖治疗,作为对照组。糖尿病肾病组采用常
背景干眼为多因素引起的慢性眼表疾病,是由泪液的质、量及动力学异常导致的泪膜不稳定或眼表微环境失衡,可伴有眼表炎性反应、组织损伤及神经异常,造成眼部多种不适症状和(或)视功能障碍[1]。炎症作为干眼生理病理发病的核心机制已得到证实,因此,抑制干眼眼表炎症是治疗本病的关键。临床研究发现,选取眼周穴位针刺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症状,这可能与改善眼周组织微循环有关。实验研究发现,针刺可有效修复泪腺细胞,促进泪液
研究目的:观察痛泻四君加减方治疗糖耐量异常合并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临床观察结果,探讨其作用机制,确定中医方案在治疗本病中的优势,为临床治疗本病的优化方案提供参考价值。研究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糖耐量异常合并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痛泻四君加减方结合口服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对照组口服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分别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的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