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施氮量下秸秆与生物炭还田对棉花生长与产量形成的影响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秸秆还田与施氮是我国盐碱地棉花大田生产中的重要栽培措施,对棉花生长与产量形成有着重要影响。通过研究不同施氮量下秸秆与生物炭还田对棉花生物量累积分配与产量形成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规律,为盐碱地棉花秸秆还田方式和氮肥用量的合理选择提供理论支撑,进而为实现棉花高产、稳产、高效提供理论基础。试验于2016-2017年在江苏省大丰市稻麦原种场进行,以转基因抗虫棉中棉所 50 为材料,设置 2种秸秆还田方式(秸秆全量还田与生物炭还田)和3个施氮量水平(0、150、300kgNhm-2,表示为:N0、N150、N300),研究不同施氮量下秸秆与生物炭还田对棉花生长、生物量累积分配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施氮量下秸秆与生物炭还田对棉花叶面积与生物量累积及分配的影响秸秆还田与生物炭还田均能提高棉株总生物量和生殖器官生物量累积、最大累积速率。随施氮量的增加,棉花总生物量和生殖器官生物量的累积与其最大累积速率呈增加趋势;相同施氮量下,生物炭还田优于秸秆还田。N150处理的生殖器官生物量分配比例高于N300处理。秸秆还田与生物炭还田均提高了棉花叶面积指数。同种还田方式下,施氮量越高,叶面积指数越高。施用等量氮肥时,生物炭还田在前中期的叶面积指数均高于秸秆还田,在2017年该现象尤为显著。2.不同施氮量下秸秆与生物炭还田对棉花产量形成及相关因素的影响秸秆还田与生物炭还田处理显著提高了棉花果枝数、果节数、蕾铃数,并降低了脱落率,生物炭还田较秸秆还田在降低蕾铃脱落率方面效果显著。随施氮量的增加,棉花果枝数、果节数呈增加趋势;蕾铃数表现为N150>N300>N0;脱落率总体表现为N300>N0>N150。秸秆还田与生物炭还田处理显著提高了铃数、铃重、籽棉产量。两种还田方式之间年际表现不一致。随施氮量的增加,铃数呈增加趋势,而铃重和籽棉产量基本表现为N150>N300>N0,该现象在2017年尤为显著。两种还田方式产量构成因素对籽棉产量的贡献率均表现为铃数>铃重。秸秆还田与生物炭还田均提高了土壤含水率,土壤铵态氮、硝态氮以及速效氮含量,其中铵态氮与速效氮随施氮量提高而呈上升趋势。
其他文献
为了构建高表达pET28a-TAT-LacZ重组子,观察表达的融合蛋白TAT- β-Gal能否穿过生物膜,使用人工合成编码TAT蛋白转导区的DNA片段,插入载体pET28a组氨酸编码区后再连接lacZ基
谢有顺的文学姿态是独特的,首先他是读者是文学爱好者最后才是批评家,个人的写作状态处于游离状态,游离在作家与理论家之间,时刻呼唤当代大师梦想未来.这样的姿态得到了作家
病例 患者,女,29岁,汉族,身高156cm,体重52kg;职业 农民 表型无异常,非近亲婚配,否认家庭遗传史.
纤维艺术的创作注重材料、技艺、符号语言和材料运用方式的表达。随着纤维艺术的发展和观者对艺术的审美需求不断提高,纤维艺术家需要不断钻研,在实践中发掘新材料、新形式以及新的符号语言。本文试着从纤维艺术的技艺与符号语言的角度出发,剖析纤维艺术中表现性材料的属性和纤维艺术中的主要符号语言,并对材料在纤维艺术中的运用方式进行解读。通过对纤维艺术作品的分析,清晰地展现当下纤维艺术创作的创作方式和内涵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