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法制新闻报道中的案例报道为研究对象,以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为分析方法,通过对不同性质的案例报道中及物性系统各过程、参与者以及环境成分分布的考察,旨在揭示不同性质的案例报道在实际传播过程中所侧重于实现的功能及其背后所隐含的社会意识形态意义。本文分为三章:理论和方法、文本分析及问题与讨论。第一章,理论和方法。本章介绍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话语观,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域理论,以及文章的分析方法一及物性,最后提出了文章的分析步骤,即观察,说明,描述,解释和评估。第二章,文本分析。本章首先通过定量统计对法制新闻报道中案例报道的及物性系统各过程、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的总体分布作了描述与说明,然后结合新闻学的相关知识给予定性解释。接着,依据概率论和统计学中的“数学期望”概念,从文本中选取两个案例做个案分析与考察,以得出不同性质的案例报道,即民事案例报道和刑事案例报道在及物性系统方面所呈现出来的差异。最后,文章还特别关注以“法院”作为参与者的心理过程在案例报道中的高频使用这一现象。第三章,问题与讨论。本章集中从法学和社会学的角度阐释了不同性质的案例报道所承载的不同的传播功能以及新闻话语是如何通过案例报道对受众个体的意识形态施加影响,进而实现其社会价值观念建构的目的,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实际传播过程中,刑事案例报道侧重于实现“预警与警示”的功能,民事案例报道侧重于实现“普法与维权”的功能。第二,案例报道在传播的同时,其实完成的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渗透”,即新闻话语通过案例报道实现了受众对国家权力的认同和将“法律”内化,使其成为个人和社会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