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鱼岁)同工酶和RAPD标记的研究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liser3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遗传标记是进行分类、种质鉴定、遗传育种及进化等研究的主要技术指标之一,主要分为形态学标记、细胞学标记、生化遗传标记和分子标记等四种类型。目前已被广泛地应用到水产学领域。本文对丁(鱼岁)的同工酶和RAPD进行研究分析,旨为其种质资源鉴定和评价以及选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同工酶研究采用不连续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法,对丁(鱼岁)的晶状体、心脏、脑、肾脏、肝脏和肌肉等六种组织的八种酶(LDH、MDH、α-AMY、G6PDH、ADH、AKP、EST、POD)的同工酶的酶谱特征及其基因位点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丁(鱼岁)的各种同工酶的编码基因和亚基组成为:LDH同工酶是四聚体酶,由三个基因位点编码;MDH同工酶有上清液型(s-MDH)和线粒体型(m-MDH)两种类型,分别由两个基因位点(Mdh-A、Mdh-B和Mdh-C、Mdh-D)编码,各形成三种二聚体;α-AMY同工酶是由一位点两个等显性等位基因编码的单体酶,等位基因有纯合和杂合现象;G6PDH同工酶是由两个等显性等位基因编码的两个不同亚基所构成;ADH同工酶由一个基因座位编码的同二聚体;AKP同工酶是由同一基因编码单体酶;EST同工酶是单体酶,由四个基因位点编码;鱼类POD亚基组成还不清楚,根据试验结果,推测丁(鱼岁)的POD同工酶是由二个基因位点编码的二聚体。(2)同工酶的基因表达和酶活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组织特异性,这是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与各组织的代谢功能密切相关的结果。(3)丁(鱼岁)的同工酶的基因表达和酶活性个体差异不明显,具有种属特异性,可以作为丁(鱼岁)的生化遗传标记。 用20个引物对36尾丁(鱼岁)进行了RAPD分析。在18个可供分析的引物共扩增出114条带,每个引物产生的条带数在3~9之间,扩增的片段大小在0.3~3Kb之间。其中4个引物扩增出多态性片段,占引物总数的22.22%,多态座位比例为10.5%。根据RAPD扩增产物对丁(鱼岁)遗传结构的分析表明:(1)个体间遗传相似性系数F在0.8842~0.9684之间,平均值为0.9275,个体间遗传距离P在0.0316~0.1158之间,平均值为0.073。表明这群丁(鱼岁)群体内遗传多样性较为贫乏。(2)S113扩增出的1584bp的片段在群体内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清晰并且稳定,可作为丁(鱼岁)鉴定的分子遗传标记。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遗传失活的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精子诱导栉孔扇贝(Chlamys fareri)雌核发育二倍体。采用荧光显微观察、组织切片技术、染色体滴片技术、压片技术和基因组
2005年9月至2005年11月在室内可控条件下,对鲇幼鱼进行不同饥饿时间处理后再饱食投喂相同时间的实验,结果如下: (1)鲇幼鱼继饥饿后的补偿生长饥饿结束时,各饥饿组与饥饿前相比
本研究以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为研究对象,对天然二倍体泥鳅和四倍体泥鳅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进行了比较,探讨其进化关系。另外增加研究了泥鳅的分子地理学分布。主要
cvclin B又称细胞周期蛋白B,在G2期或G2/M转变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调节亚基cyclin B和催化亚基P34cdc2结合,组成M期促进因子MPF(M phase promoting factor),又称成熟促进因子(m
本论文根据2011年3月、5月、7月、9月、12月在海州湾进行的5个航次底拖网调查采集的鱼类样品,采用传统胃含物分析方法对海州湾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和长蛇鲻(Saurida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