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在近些年来逐渐被临床重视,其疼痛部位多位于下腰部中线附近,少有根性疼痛及干性疼痛,疼痛往往以患者主观感受为多而客观阳性体征较少。本病多慢性起病,且缓解与复发迁延不断,被临床医生认为是极为棘手的疾病之一。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目前主要有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种方法。由于手术治疗的有创性与风险性、治疗费用的高昂性以及患者自身的恐惧心理,使得手术治疗的局限性逐渐被放大,而非手术治疗则成为了大多数患者的第一选择。因目前保守治疗中的传统疗法及物理疗法种类较多、方式多样,本文主要着重将传统疗法中的推拿治疗跟物理疗法中的热疗相结合,并与单纯的推拿治疗做对比,以此来探究推拿手法与热疗组合治疗的作用原理、实际疗效与临床价值。方法收集了自2011年8月-2013年3月就诊于湖北省中医院推拿科的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患者共80例,年龄为22-46岁,平均年龄为38.25岁,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32例,病程6月-3年,平均20.25月,符合本研究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采用随机数表将80人平均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疗程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采用单纯推拿手法治疗,连续治疗5次为一疗程,一共3个疗程;观察组则采用推拿手法与热疗两种方法组合治疗,热疗在先,手法操作在后,手法操作同对照组,热疗为每日一次,连续治疗5次为一疗程,一共3个疗程。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对所有病例均应用VAS疼痛评分、Oswestry腰椎功能指数以及安静状态下持续坐立时间进行观察记录,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单纯运用推拿手法和联合运用推拿热疗这两种方法均有效果;观察组一个疗程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一个疗程有效率为72.5%,两者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起效时间比对照组更快;两组病例治疗前VAS评分、持续坐立时间、Oswestry腰椎功能指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病例治疗前后VAS评分、持续坐立时间、Oswestry腰椎功能指数的差值经t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观察组在对患者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在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时,推拿手法和热疗组合运用比单纯使用推拿手法起效更快、疗效更好、改善预后方面更可靠,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