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在土地利用方面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开展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对于规范高校教育用地管理,修改和完善我国高校办学条件和用地标准等相关规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相关理论为基础,借鉴我国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和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一般方法,开展天津市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评价,通过定性与定量方法评价典型校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与潜力,进而探讨其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与挖潜措施。首先,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相关文献,在对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基本内涵、基础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在土地利用发展沿革、高校类型和高校办学目标上颇具代表性的天津第一高教区和第三高校区为重点研究区域。然后,借助GIS和SPSS系统分析软件,获取高教区在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强度方面的基础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得出第一、第三高校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同时,基于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运用相关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进行初选、简化以及优化,最终建立适用于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再次,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计算高教区内10所高校的土地集约度分值,得出真实可信的评价结果,客观、全面的反映了校区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本次研究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对天津市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最后,本文针。对评价结果所反映的土地利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为天津市高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与集约利用评价提供政策指导与理论依据。第一,应科学拟定高校教育用地控制标准,设定合理的土地利用强度指标是制定控制标准的核心;第二,要不断完善高校的土地管理制度,建立高校教育用地评价考核激励机制,将土地集约利用纳入高校行政管理和教学评估范畴,将学校培养人才的软实力与土地集约利用的硬指标挂钩,通过必要的责任约束和激励机制,将高校土地集约利用变被动为主动,变单一的外力驱动为里应外合:第三,严格界定高校用地性质,实现教育用地差别化管理,将高校教育用地中的经营性用地从公益性用地中剥离出来,实现高校教育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再则,应强化土地监管,落实闲置土地处置制度;第五,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高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以重点带动非重点、中心市区带动郊县城区的发展步伐实现天津市高校教育事业的全面进步;第六,科学规划,适当扩大高校教育用地规模,避免盲目扩大办学规模带来的一系列土地利用问题;最后,提倡高校建设集中发展、统筹安排,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走资源共享、共建共荣的可持续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