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加大,深部岩体逐渐处于“三高一扰动”的复杂地质力学环境相继表现出了高低压、大变形、难支护等非线性的软岩力学特征,并产生了一系列的工程影响。我国许多煤矿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软岩支护问题,煤矿深部软岩支护问题一直是困扰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的重大难题之一。如何控制深井高围压巷道底臌的产生,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综述国内外研究底臌产生的原因和防治措施的基础上,阐述了深井高围压巷道的底臌类型,分析了底臌产生的机理,建立了深井高围压巷道的力学模型,并推到出了巷道塑性区范围的相关表达式。本文结合朱集西矿-962m水平副井南等候硐室,采用FLAC3D模拟计算,确立了对硐室底板采用注浆结合锚索加固的防治方案。模拟结果表明,采取该方案后的硐室顶板及两帮均出现塑性变形,底角和肩部处的塑性变形较明显,顶底板出现塑性屈服后逐渐趋于稳定,两帮则处于不稳定状态且出现了拉坏区;围岩应力分布范围明显减小,受拉去、受压区和塑性区都显著减小,硐室变形量明显降低。论文对该硐室的收敛量和底板松动圈进行了现场检测,监测结果和现场效果表明,采取锚索和注浆加固底板,能有效地改善围岩的应力分布,大大降低了道的位移量,提高支护结构的承载能力,保证了该硐室的长期稳定性,可有效解决复杂条件下围压巷道的底臌问题。论文的研究在朱集西矿-962m水平副井南等候硐室底臌治理的工程实践中得到了成功的运用,为今后类似的巷道底臌治理工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对高围压巷道底臌机理和治理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