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噬细胞极化与鞘脂代谢对肝切除术后炎性反应及肝再生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liujun876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目前,肝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post-hepatectomy liver dysfunction,PLD)依然是影响患者围手术期恢复及诱发术后肝功能衰竭(post-hepatectomy liver failure,PHFL)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其病理生理机制仍未完全阐明。研究发现肝切除术后过度活跃的炎性反应是诱发PLD甚至PHLF的重要因素。大量文献表明过度的炎性反应可抑制肝再生(liver regeneration)过程,适度的炎症反应可促进肝再生。巨噬细胞是机体固有免疫中重要组成部分,在协调炎症发展过程发挥重要作用,可分两种极化类型:经典活化型(classically activated macrophages,CAMs)和选择性活化型(alternatively activated macrophages,AAMs),即M1型和M2型。目前研究认为,M1型可以通过分泌多种促炎因子,促进炎症的发生发展;M2型则可以通过分泌多种抗炎因子抑制炎症反应。鞘脂组学中鞘脂类物质神经酰胺(ceramide,CER)及其代谢产物与细胞增殖、凋亡及炎症反应关系密切密切。本课题将围绕巨噬细胞极化情况影响肝切除术后肝组织炎症反应及肝再生的作用及与鞘脂代谢的相关性展开研究,旨在为进一步研究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及为术后肝功能不全的精准防治提供新的指导思路。研究内容和方法:1.建立小鼠骨髓来源的M1/M2极化巨噬细胞模型;2.建立小鼠肝切除后M1/M2极化巨噬细胞肝内移植模型;3.研究巨噬细胞极化对肝切除术后炎性反应调控及对肝再生的调节作用;4.建立鞘脂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探讨鞘脂代谢与巨噬细胞极化及肝再生的相关性。结果:1.成功建立小鼠骨髓来源的M1/M2极化巨噬细胞模型;2.成功建立小鼠肝切除并M1/M2极化巨噬细胞肝内移植模型;3.巨噬细胞极化对术后肝炎性反应及肝再生的调节作用:我们研究发现小鼠肝切除并门静脉输注M2型巨噬细胞可减轻术后早期的肝脏炎症反应,并且可以促进肝再生,而M1型则相反;4.成功建立鞘脂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初步发现鞘脂代谢与巨噬细胞极化及肝再生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通过本研究,我们发现巨噬细胞不同极化类型对小鼠肝切除术后肝脏炎性微环境的发生发展及肝再生的进程存在着明显的调控作用,改变肝脏巨噬细胞极化情况可影响肝切除术后肝脏的炎性反应及肝再生的发生发展:巨噬细胞的M2向极化可以明显抑制肝切除术后早期的肝组织炎症反应,并对肝再生有促进作用,而M1向极化则有着相反的作用。成功建立鞘脂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并初步发现鞘脂代谢与巨噬细胞极化及肝再生之间存在相关性。综上,这些研究对进一步研究肝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甚至肝功能衰竭的病理病生机制及防治提供实验思路与方法。
其他文献
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以家庭政策、教育政策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为核心的青少年社会政策体系。比较1995~2009年之间10国三项政策的支出数据发现,以家庭政策和教育政策支
着重考察了企业并购目标选择中起决定作用和反映重要动机的协同效应的计算.探讨了两种不同模型对协同效应的计算,并对其作出分析比较.
北宋的开封是一个典型的濒水城市。本文以开封为例 ,透过大量的历史材料 ,对历史上濒水城市水灾的基本特征、发生原因以及造成的影响做了初步分析 ,揭示了历史时期城市生态系
碎石化技术是在旧水泥砼路面破损状况相对严重时,原位将水泥砼路面破碎成小粒径嵌挤颗粒,从而为新的沥青砼加铺层提供理想的基层。该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施工效率,节省费用,值得
通过分析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产生的原因,提出防止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产生的主要任务,从设计和施工两方面总结了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控制措施,从而有效的解决大体积混
采用集成电路光刻工艺在玻璃衬底上制成了以聚酰亚胺(PI)为介质膜,以铬、金为电极的电容式湿度传感器.给出了传感器的制造工艺、湿敏特性和工作原理.测试结果表明:在相对湿度RH为0~96%范围内
从普光气田铁专线EPC项目管理角度,认真反思EPC模式下设计工作的经验教训,总结了设计企业在EPC设计管理中,要坚持"两个转变,五个设计",即转变观念、转变角色、精准设计、精心
通过对纤维碎石封层施工的实践研究,阐述了纤维碎石封层的概念、技术特点、使用范围以及原材料技术要求。
论述了加强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性,提出了目前我国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如何加强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提出了几点措施,以做好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
通过对相应史料的分析研究绘制数字化历史地图,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城市空间变迁的内在逻辑,研究内容包括梳理南京城市空间构成要素、重新审视历史空间格局与"山水圈层"的互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