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苦木(Picrasma quassioides Benn.)为苦木科(Simaroubaceae)苦树属植物,具有清热、祛湿、解毒、消肿等功效,分布于黄河以南各省,以广西广东山区资源最为丰富。已有的化学成分研究表明,该植物主要含有吲哚类生物碱和苦木苦味素类化学成分;药理研究表明苦木总碱或单体成分具有抗菌消炎、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抗肿瘤等多方面药理作用。
本课题首次采用生物活性导向技术,应用MTT法对苦木提取物的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和正丁醇三个萃取部位进行抗肿瘤活性筛选,实验结果表明,二氯甲烷萃取部位对人鼻咽癌(CNE2)细胞和人肝癌(Be1740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显著,其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77.16μg/mL和47.31μg/mL。因此,确定了二氯甲烷萃取部位为苦木中抗肿瘤的活性部位,并结合文献资料将其中的生物碱成分定为抗肿瘤活性的重点研究对象。
采用硅胶、聚酰胺、Lipophilic Sephadex、Sephadex LH-20、制备液相等多种柱色谱方法系统地研究二氯甲烷和乙酸乙酯萃取部位的吲哚类生物碱化学成分,分离得到9个生物碱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其结构为:4-甲氧基-5-羟基铁屎米酮(1)、1-甲氧甲酰基-β-咔巴啉(2)、4,5-二甲氧基铁屎米酮(3)、4,5-二甲氧基-10-羟基铁屎米酮(4)、8-羟基铁屎米酮(5)、3-甲基铁屎米-5,6-二酮(6)、1-乙烯基-4-甲氧基-8-羟基-β-咔巴啉(7)、1-羟甲基-β-咔巴啉(8)和1-丙酸基-β-咔巴啉(9)。其中化合物4为新化合物,化合物5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采用MTT比色法首次测定了化合物1-9对体外培养的人鼻咽癌(CNE2)细胞和人肝癌(Bel7402)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9对人鼻咽癌(CNE2)细胞的增殖有显著的抑制活性;化合物3、5、6和7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的增殖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7在这9个化合物中活性最强。对9个化合物的初步构效关系分析显示:(1)苦木生物碱的母核无论是铁屎米酮型还是β-咔巴啉型均显示出较强的抗肿瘤活性;(2)生物碱母核上直接连有羟基和/或甲氧基的化合物抗肿瘤活性更好。
首次研究了苦木中主要生物碱化合物1在SD大鼠体内的生物转化规律。在尿液中主要检测到化合物1、少量的M-1和M-2、以及M-3,在粪便中主要检测到化合物1和M-3,实验最终分离得到3个代谢产物,鉴定出M-3的结构。实验结果表明:(1)化合物l主要以原型在大鼠体内吸收、分布和排泄:(2)化合物1在体内转化为M-3的过程可能是铁屎米酮D环中的6、7位内酰胺键断裂,4、5位碳碳双键断裂及4位碳氧化成羰基,最终得到M-3;(3)M-3在尿液和粪便中都有出现,说明化合物l的体内生物转化可能是发生在肠道内,经肠内菌代谢生成M-3,随后M-3才被吸收入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