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体育活动改革伴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大浪也在如火如茶的进行,目前已经将单一的“两操”运动,改变为上午统一组织的“课间操活动”和下午分散进行的“课外活动”。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学校体育发展的要求,它能对以室内文化学习为主的紧张的智力活动进行调节,还能满足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需要,陶冶身心,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水平还能反映学校校风、学风以及班风,体现良好的精神面貌。高质量上好大课间体育活动课的学校,必然会是一所学风活、校风正、校纪严的学校,必然会培养出高文化素质,强身体素质的全民发展的健康型中学生。在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改革中,开放而灵活的大课间会对组织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使管理更加有序又灵活多变,使学生既能充分自主自创,又能自律自控;同时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努力提高青少年体质,较好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和“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政策,是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学校体育新的课间活动组织形式,从1999年以来在北京等多城市的城乡学校蓬勃地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平均达30分钟。与传统的课间操相比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多,组织形式多样,时间长,练习强度适合于师生共同参与,实效明显。它一方面可以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起促进作用,调节紧张的学习情绪,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拥有一个良好身体打下牢固的基础。不过,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大课间体育活动”在乌海二中的开展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活动以自由形式开展时,存在“放羊”现象,尤其是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比较松散,管理缺少科学性,学生处于一种自由活动状态,有些学生根本不去做体育运动,并且时常出现各种安全问题(例如:学生追逐疯闹而出现的安全事故)或者出现学生的违纪现象(例如:翻墙跑到校外网吧上网等),这些都与大课间的初衷背道而驰。其次,即使学校有组织的进行一次集体性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也表现为形式单一,枯燥乏味,学生积极性不高,出工不出力,动作不到位,处于应付的状态,使锻炼价值大打折扣,例如上午两节课后的集体跑步,就属于这样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基于上述问题,本文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并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改进措施,旨在为当前学校大课间学生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提供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