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傣族传统社会中,水井与宗教信仰、生产生活、传统节日相伴相随,成为传承傣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傣族社会生产生活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勐底傣族村寨没有出现水井前,当地人饮用的是河水和雨水,对于神的崇拜主要集中于“河神”与“龙神”;到了20世纪70、80年代,水井开始在村落中出现,逐渐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取水方式(挑河水和雨水积蓄),从而影响着人们生产生活的节奏。从此,不用再到很远的河边取水,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生产活动,节约了时间成本。从饮用河水、雨水转变为饮用井水,人们逐渐将对“河神”与“龙神”的崇拜转向了村落里新的神灵,崇拜、祭祀住在水井里的“水井神”,人同“河神”、“龙神”之间的关联性渐渐弱于“水井神”。水井不仅让人与“水井神”产生了关联,而且还让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密切。村落大水井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生活的公共空间,人们在水井边挑水、洗菜、闲谈等都表明水井带来了更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的机会。此外,家庭之间也会因为共用着一口水井而来往频繁,生产生活出现更多互帮互助。水井在构建和谐邻里关系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地人对于“水井神”的崇拜主要通过祭祀水井、抢新水等仪式来展示。祭祀的过程不能让女性参加也反映了傣族社会妇女在一些“神圣”场所的禁忌。2009年12月,自来水进入勐底村使与水井相关的文化发生变迁。当地人面对“新水”进行调适并做出选择:有的人选择自来水,有的选择水井,有的则两者都用。传统与现代的博弈中,人们选择了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水井连接的人与神、人与人关系的强度与维度有所减弱,仪式的神圣性与严肃性也趋于简单性、随意化。村落中人与人、家庭与家庭之间的群体性宗教活动与仪式慢慢转变成了个体的活动,围墙、栅栏围住水井预示着人们交往关系的断裂,社会的个体化现象不断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