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由于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以及可设计性,目前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土木、汽车等领域,因此其力学性能表征以及复合材料结构的力学行为预测成为复合材料研究的热点。相比于实验方法,数值方法具有预测效率更高、更加经济、更适应于材料的设计等优点,且由于复合材料是非均质材料,因此构建复合材料多尺度分析方法并研究不同因素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为了完成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从低阶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由于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以及可设计性,目前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土木、汽车等领域,因此其力学性能表征以及复合材料结构的力学行为预测成为复合材料研究的热点。相比于实验方法,数值方法具有预测效率更高、更加经济、更适应于材料的设计等优点,且由于复合材料是非均质材料,因此构建复合材料多尺度分析方法并研究不同因素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为了完成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从低阶尺度到高阶尺度的损伤失效分析,本文围绕着单胞模型建立方法、等效力学性能预测方法以及跨越宏-细-微观三个尺度的多尺度分析方法等方面开展研究。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不同尺度下的拉伸损伤失效过程,为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和强度评估提供参考依据以及方法。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1)改进了用于生成纤维随机分布单胞模型的随机摄动方法,并基于单胞的有限元模型,发展了一种考虑孔隙几何形状的孔隙生成方法。使用有限元方法对所生成的微观单胞模型进行等效弹性参数预测,从而揭示纤维分布模式、纤维截面形状、孔隙等微观结构特征对单向复合材料弹性参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纤维分布模式和纤维截面形状对材料纵向力学性能影响较小,但是对横向力学性能影响很大。孔隙对材料纵向杨氏模量影响很小,但是对其他的力学性能参数影响较大。(2)基于纤维随机分布的二维单胞模型,使用显式动力学分析方法,研究了纤维截面形状、孔隙形状以及热残余应力对单向复合材料横向拉伸损伤失效过程以及等效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齿轮形纤维抑制了纤维和基体界面的脱粘,从而对横向拉伸强度有增强的作用。在考虑孔隙后,基体塑性变形和损伤对横向裂纹萌生的贡献越来越大。在考虑热残余应力后,模型横向裂纹的萌生主要是由基体损伤引起的,且具有不同纤维截面的单胞模型等效强度变得非常接近。(3)使用分等级多尺度方法预测了一种斜纹编织复合材料的等效拉伸性能,并揭示了微观纤维分布模式对等效拉伸性能预测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模型的初始损伤是由纬向纤维束在横线拉伸荷载作用下引起的基体损伤。不同的微观纤维分布导致纤维束具有不同的横向弹性模量和拉伸强度参数,从而预测得到不同的编织复合材料拉伸性能。然后使用聚类分析方法改进了基于微观力学失效理论的多尺度分析方法,使得在使用该多尺度方法进行编织复合材料性能预测时,能够考虑更加复杂的微观结构特征,扩展了此多尺度方法的应用范围。使用改进的基于微观力学失效理论的多尺度方法,再次预测了编织复合材料等效拉伸性能,并揭示不同纤维分布模式对微观损伤失效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纤维随机分布单胞模型内纤维间距小于纤维六边形分布的单胞模型,从而导致基于纤维随机分布单胞模型的基体损伤起始应变远小于基于纤维六边形分布单胞模型的结果。(4)发展了一种用于预测编织复合材料等效弹性参数的理论分析方法,然后构建了一种基于微观力学失效理论的跨越三个尺度的多尺度分析方法,实现了编织复合材料结构的宏-细-微观多尺度损伤失效分析。通过含孔编织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拉伸损伤失效模拟以及编织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冲击损伤失效模拟,发现使用此多尺度方法不仅可以预测复合材料结构的力学行为,而且可以揭示细观和微观尺度下的损伤状态,从而验证所发展的跨越三个尺度多尺度分析方法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基于自动驾驶系统,智能汽车能实现自主行驶,可有效减少交通事故,降低交通拥堵及环境污染,是目前国内外产业界及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智能汽车的主动安全技术是其发展及应用中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与传统有人驾驶汽车相比,装备自动驾驶系统的智能汽车可完全控制车辆运动,这对智能汽车的主动安全技术有着更高的要求。如何为智能汽车设计完善的控制策略是智能汽车主动安全技术发展中的主要难点。当前对一些危险交通场景的研究尚不完
近年来,随着我国逐渐加快推进住宅产业化发展,装配式钢结构因其抗震性能优越以及轻质环保等诸多优点,从而得到大力推广和广泛应用。但是,当前我国应用的钢结构住宅体系尤其是应用的高层住宅钢结构体系存在着工厂制作程度较低、标准化应用较差以及围护体系落后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制约了国内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应用和推广。针对我国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体系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基于标准化制作和设计理念提出一种新型装配式异形束柱
铁基块体非晶合金作为一元素多样化的合金家族,其成分可调范围广、磁相变温度区间跨度大以及制造成本低,具有作为室温磁制冷工质的潜力。另一方面,铁基非晶合金的长程无序结构可以突破微成型加工中晶粒尺寸效应的限制,有望成为更理想的微成型磁性材料。然而,由于大部分铁基块体非晶合金的形成能力有限、过冷液相区间窄,所以目前较难实现其作为近室温磁工质的应用和过冷液相区间的热塑性加工。为了开发具有高非晶形成能力和宽过
目前耐热铝合金(Al-Cu系和Al-Si-Cu系合金)的应用限制在250℃左右。随着对构件使用温度的要求升高,这些合金的高温强度和延展性成为一个关键参数。从设计角度来看,一个更好的参数是材料的蠕变抗力,这决定了工程部件的高温承载性能和寿命。工业用铝合金中含有多种复杂的二次相(如θ、T-Al20Cu2Mn3、S-Al Cu2Mg、富Ni相和新开发的富锰相等),其尺寸、形貌和热稳定性决定了铝合金的高温
高空长航时大柔性飞行器可用于执行侦察、监测、预警和通信中继等任务,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及应用前景,是临近空间飞行器重要的结构形式之一。为了提高气动效率、任务载荷,此类飞行器通常采用轻质复合材料,具有大展弦比柔性机翼。大柔性飞行器结构与气动荷载耦合形成的气动弹性问题,与传统飞机有很大区别,体现在结构变形较大、系统中不确定性因素突出、弹性振动与刚体模态产生耦合等方面。这些特点决定了以往的非定常气动力理论
相变材料在商业用途中已经使用了很多年,它们在能量存储中的应用有效地缓解了化石燃料的储量有限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提高了许多家庭和工业部门中的能源存储和使用效率。除此之外,相变材料在生物医学、电子、纺织、建筑和汽车工业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相变材料的发展进程中,已经研究的材料囊括了许多种类,比如无机物、有机物、聚合物和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其中分子基相变材料(包含有机物和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由于
激光增材制造技术(如激光金属沉积技术LMD)的诞生使金属零件的设计与制造迈入了新的纪元。依托逐层添加式制造方法,激光增材制造的零件往往具有高度复杂的空间结构以及定制化的功能梯度,在航空航天、航海、核工业以及石油化工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激光增材制造过程中的应力集中、微观组织混乱、裂纹、气孔等缺陷缺少有效的监测和调控手段,严重的制约了该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本文以LMD增材制造316不锈钢为
高碳珠光体钢丝是工业生产中强度最高的金属结构材料,因其同时具备优良的韧塑性,广泛应用于大跨度桥梁缆索、汽车轮胎和高层建筑等国民经济领域。微合金化是超高强度珠光体钢丝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Mn、Si元素是最常见的添加元素。Mn、Si元素的添加,显著影响珠光体的共析转变过程及微观结构特征,对珠光体钢最终组织和力学性能的控制产生重要影响。研究发现,Mn、Si元素在珠光体两相间存在明显的相分配,并具有显
铸钢件因其设计合理性与实用性得到了工程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与热轧钢构件相比,铸钢件的浇注过程容易卷入气体、杂质等,并且缺少轧机轧制过程,导致铸钢中的缺陷数量远多于热轧钢中的缺陷数量。缺陷的存在破坏了材料的连续性,减小了构件受力时的有效截面面积,造成局部构件及整体结构力学性能下降。由于铸钢件总是带缺陷工作的,该问题制约了铸钢材料、构件和结构的进一步发展应用。只有充分认识缺陷对铸钢件和结构系统力学性能的
稀土掺杂的上转换材料可以吸收近红外光并发射可见光,这一独特的发光特性使其在生命科学、光伏、传感、防伪等领域极具应用前景,是当前稀土发光材料的研究热点。特别是随着纳米制备技术的发展,上转换纳米晶相比有机染料分子或半导体量子点,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具有毒性小、稳定性好、探测深度远、辐射损伤低、信噪比高、无荧光闪烁等显著优点。稀土掺杂的六方(β)相NaYF4类纳米晶被认为是目前最高效的上转换体系,针对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