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质朴的温情吟咏——论余华创作演变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pao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中国市场经济环境的逐渐确立,八十年代先锋时期叙述革命、语言实验发生了巨大改变,先锋语境渐渐消逝,迈入新的台阶。九十年代后,政治意识形态与商品意识形态的逐步融合,对文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以余华、格非等为代表的先锋小说家们纷纷在新的环境下寻找自己的出路,这些早期以先锋探索闻名的作家们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全新的文化氛围的冲击。经历过八十年代先锋时期,种种虚无的体验,他们不得不思考,以后应该走向何方,并将方向转向了本土和现实。  余华是八十年代先锋时期的代表作家,他在先锋创作高潮时期发表了《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死亡叙述》、《一九八六年》、《往事与刑罚》、《鲜血梅花》《河边的错误》、《世事如烟》、《现实一种》、《难逃劫数》、《古典爱情》、《此文献给少女杨柳》等一系列引人深思的作品。这些作品拥有较为一致的风格特征,叙事方式、写作手法、创作思想等也相差甚微,集体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特性:血腥、冷漠、暴力。余华自己也承认:“当时有人认为我的血管里流淌的不是血,而是冰渣子。”[1]  九十年代初期,余华同“现实”的关系有所缓和,表现在《鲜血梅花》上,全文血腥与冷酷的气息开始减弱,《在细雨中呼喊》里,可以感受到环绕人物之间亲情的牵绊,悲悯怜人的气息时有体现,叙事策略上也渐渐缓和。从《活着》以及《许三观卖血记》的叙述上可以发现,温情、善良、怜悯、包容成了这个时期余华创作的重要精神支柱,处于相对位置的日常经验也被替换。一部又一部面目殊异的著作的发表,既表现了九十年代余华在写作理念、语言实践等方面发生的转变,又意味着先锋文学在这段时期开始转型。  有人把这看作是余华对先锋文学的抛弃与叛离,一个“全新的余华”从此诞生。但是余华本人对这种观点并不认同,他认为自己没能强大到去反叛先锋文学,他认为自身创作风格的演变是自身写作的自然延续和创作的需要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说,余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作品,先锋精神仍有延续,但是现实性因素显著增多,作者拓宽了写作领域,开阔了读者的阅读视野。因此,多方面探究转型前后余华的作品,不可否认的是九十年代前后期的创作确实存在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并不是背离式的质的飞跃,而是先锋精神内在的延伸,并且此时的先锋精神有着明显的个性化差异,不是对过去简简单单的重复,明显感受到与前期先锋精神的异同,因而演变成余华对文学创作全新的阐释。
其他文献
先秦诸子的勃兴带来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文化转型时代,亦是中国思想学术理性觉醒的发端。诸子上承三代的礼乐文明而来,而中国古代"巫"的古老传统则是其中不能忽视的因素。本文
小说的“文革”书写或者“文革”叙事,是指“文革”结束后文学对这段历史的各种叙述,而非“文革时期的小说”或者“文革”中的文学叙事。“文革”叙事文学是“文革”结束后诞
学位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暴露出的一些社会问题进行探索时,表现出与其现代知识分子身份相称的叛逆精神与独立进取的文化品格,但是在对女
《约瑟夫·安德鲁斯传》是菲尔丁首次以“散文喜剧史诗”命名的小说,他在序言中说明希望读者在一种轻松快乐的氛围中阅读,可见菲尔丁对小说“喜剧”效果的追求。本论文分别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