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菌群紊乱与TLR9表达异常在宫颈病变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byft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宫颈癌严重威胁着女性的健康,高危型HPV(HR-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病因但不是唯一因素。随着微生态与肿瘤关系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HPV的持续感染和宫颈病变的发生与阴道菌群的多样性密切相关。Toll受体9(TLR9)作为微生物未甲基化CpG基序的特异性受体,与胃癌、肺癌等癌症的发生有关,但TLR9与宫颈病变的关系目前尚无定论,在宫颈病变的发生发展中,阴道菌群与TLR9的相互关系尚不明确。鉴于TLR9具有识别和特异性结合微生物未甲基化CpG基序的生物学特性,我们提出阴道菌群紊乱可导致菌群未甲基化CpG基序水平的改变,进而引发TLR9表达及功能异常,在宫颈病变中发挥作用的假设。据此,本研究以正常宫颈妇女(NC)、低度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CIN 1)、高度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CIN2/3)以及宫颈鳞状细胞癌(SCC)患者为研究对象,形成宫颈癌变发生发展的人群自然阶梯。在探讨阴道菌群紊乱和TLR9异常表达与宫颈病变关系的基础上,深入分析阴道菌群紊乱和菌群CpG基序含量与TLR9表达的关系,揭示不同宫颈病变中阴道菌群紊乱与TLR9表达的相互关系,以期为宫颈病变的病因研究提供新的科学依据,为宫颈病变进展的预测预警提供生物学标志。方法: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门诊于2017年4月-2018年8月就诊的妇女中,按照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经液基细胞学(TCT)检查异常继而经病理学确诊的NC妇女124例、CIN 1患者90例、CIN 2/3患者78例以及SCC患者49例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在收集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特征及宫颈病变相关因素的基础上,采集研究对象的宫颈脱落细胞、阴道分泌物以及宫颈组织。采用导流杂交法进行HPV分型检测,利用RT-PCR法、Western-blot法分别检测TLR9 mRNA、TLR9蛋白的表达水平。进一步对研究对象选择2周内未使用抗生素、3天内无阴道用药或冲洗的妇女,经年龄匹配后,最终获得NC妇女22例,CIN 1患者22例、CIN 2/3患者19例以及SCC患者10例,进行高通量16s r DNA测序。采用SPSS23.0软件对资料进行c2检验、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 H检验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利用LEf Se、Userach、Mothur以及R 4.0等软件进行阴道菌群生物信息学分析,应用in silico网络平台提供的数据库及在线分析程序,获得各菌株CpG基序含量。使用Graph Pad 8.0.2绘制统计图。结果:1.阴道菌群紊乱与宫颈病变的关系:菌群Alpha多样性在NC、CIN 1、CIN 2/3和SC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387,P=0.001),且随着病变进展呈逐渐增加趋势(c2趋势=7.841,P=0.005)。Beta多样性分析也显示,各病变组与NC组的细菌群落差异随病变进展逐渐显著。采用LEf Se分析发现不同宫颈病变妇女其特征菌属有较大差别,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代尔夫特菌属(Delftia)和糖酵解菌属(Saccharifermentans)分别为NC、CIN 1和CIN 2/3组特征菌属,而梭菌属(Clostridia)、嗜胨菌属(Peptoniphilus)等为SCC组的特征菌属。不同宫颈病变组菌群的分布分析显示,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在NC、CIN 1、CIN 2/3和SCC组的构成比分别为79.42%、63.63%、58.35%和12.32%,随宫颈病变的进展逐渐降低,而嗜胨菌属(Peptoniphilus)、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卟啉单胞菌属(Porphyromonas)和厌氧球菌(Anaeroco CAus)等致病菌属的构成比逐渐增加。2.TLR9表达与宫颈病变的关系:TLR9 mRNA(H=16.334,P=0.001)和蛋白(F=15.583,P<0.001)的表达水平在不同宫颈病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组间多重比较发现,NC、CIN 1和CIN 2/3组TLR9 mRNA均高于SCC组,而TLR9蛋白均低于SCC组,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TLR9蛋白的表达逐渐升高(c2趋势=18.755,P<0.001),而mRNA未见相似趋势(c2趋势=2.693,P=0.101)。进一步以HPV感染状态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HR-HPV阳性组TLR9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阴性组(t=21.79,P<0.001),在HR-HPV阳性组中,随着宫颈病变的进展TLR9蛋白表达呈上升趋势(c2趋势=11.44,P=0.006),而HR-HPV阴性组未显示类似结果。3.TLR9蛋白与阴道菌群在宫颈病变中的相互关系:TLR9蛋白表达与菌群多样性呈正相关关系(rs=0.26,P=0.03)。TLR9蛋白高表达组的优势菌属为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44.88%)和加德纳菌属(Gardnerella,20.00%),TLR9蛋白低表达组的优势菌属则为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86.78%)。进一步分析不同宫颈病变组中TLR9蛋白与菌群的分布发现,在NC组,TLR9蛋白高表达和低表达妇女的优势菌属均为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比例分别为61.18%和99.55%;在CIN组,TLR9蛋白高表达妇女排名前三位的菌属依次为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49.75%)、加德纳菌属(Gardnerella,24.83%)和奇异菌属(Atopobium,8.25%),TLR 9蛋白低表达组则为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82.75%);SCC组,TLR9蛋白高表达妇女的优势菌属为加德纳菌属(Gardnerella,69.82%),TLR9蛋白低表达组排名前三位的菌属依次为嗜胨菌属(Peptoniphilus,22.08%)、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13.23%)和卟啉单胞菌属(Porphyromonas,11.55%)。4.菌群CpG基序含量与TLR9蛋白的关系:阴道菌群CpG基序含量与TLR9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97,P=0.034),随着宫颈病变的进展,TLR9蛋白的平均表达水平均随着优势菌属CpG基序含量的升高而上升。结论:1.阴道菌群紊乱与宫颈病变密切相关,随着宫颈病变的进展,菌群多样性增加,阴道乳酸杆菌属构成比逐渐减低,而嗜胨菌属等致病菌构成比逐渐升高。嗜胨菌属为SCC组的特征菌,且丰度最高。提示加强阴道菌群的检测,维持乳酸杆菌在阴道菌群的优势地位,调节阴道微生态平衡,对于阻止宫颈病变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嗜胨菌属对宫颈病变的恶性转化可能具有重要预警作用。2.TLR9蛋白表达的异常升高可增加宫颈病变的风险,且随着宫颈病变进展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尤其在HR-HPV感染的女性中这种效应更为明显。提示,TLR9蛋白不仅可作为宫颈病变发生发展的潜在生物标志,而且为TLR9用于宫颈病变的临床干预开拓了新思路。3.阴道菌群多样性增加、菌群构成发生变化,均可能促进TLR9的表达,且随着宫颈病变进展,TLR9表达水平随菌群CpG基序含量的升高而增加。提示,阴道菌群紊乱可能导致菌群CpG基序含量的改变,继而诱发TLR9的异常高表达,促进宫颈病变的发生发展。同时,TLR9可作为评价阴道菌群变化的重要指标,为宫颈病变的早期筛查和疾病进展的监测及预警提供了便捷手段。
其他文献
目的:1.探究IQGAP1(IQ motif containing GTPase activating protein 1)对食管鳞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2.探究IQGAP1对MMP-2基因表达和活性的影响。3.探究IQGAP1影响食管鳞癌细胞迁移和侵袭以及MMP-2基因表达和活性的分子机制。方法:1.将GFP-IQGAP1质粒和对照组空载质粒转染至EC9706细胞中,将IQGAP1短发卡RNA
目的:检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患者基因突变情况,分析内披蛋白(Involucrin,IVL)突变对肿瘤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1.山西地区AEG患者全外显子组测序和ivl突变分析收集山西省肿瘤医院普通外科手术切除的22例山西地区AEG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运用二代测序技术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分
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纤维蛋白原样蛋白2(Fibrinogen-like Protein 2,FGL2)与胶质瘤的关系,探讨FGL2在胶质瘤中的潜在预后价值和免疫治疗的靶向性。方法:使用TCGA、GETx和GEO数据库分析FGL2在胶质瘤组织中的转录水平,通过TCGA数据库中低级别胶质瘤和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FGL2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目的:探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5A及STAT5B在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cell lymphoblastic lymphoma,T-LBL)中的表达,从m RNA和蛋白水平分析STAT5A及STAT5B与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生存预后之间的关系,为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潜在靶点。方法:(1)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的方法检测
背景与目的:乳腺癌是全球女性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近年发病率持续上升。转移和复发是乳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转移性乳腺癌易复发、预后差,生存期仅8个月至3年。因此,探寻转移相关的关键分子对提高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非肌肉肌球蛋白ⅡA(Non-muscle myosin ⅡA,NMⅡA)是细胞的肌动蛋白骨架之一,与细胞的迁移、收缩以及胞质分裂等密切相关。近年
目的:利用体内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与人非小细胞肺癌NCI-H1299细胞结合的小分子多肽并在体内外鉴定其结合特异性及靶向性。方法:1.将人非小细胞肺癌NCI-H1299细胞接种于裸鼠体内,制备荷瘤裸鼠模型,用噬菌体展示随机环七肽库对荷瘤裸鼠进行3轮体内筛选。免疫组织化学法鉴定噬菌体在肿瘤组织及正常对照组织的分布情况,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噬菌体克隆对NCI-H1299细胞的结合亲和力,鉴
目的:、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LUAD)占肺癌的40%以上,是临床最难治愈的肿瘤,鉴定在LUAD发生发展中起作用的蛋白质将有助于阐明发病机理并提供新的预后生物标志物。课题组前期构建了高表达ANKRD49的慢病毒载体LV5-ANKRD49,将其感染H1299细胞后,发现其不参与调节细胞增殖,但是可以促进H1299细胞的迁移和侵袭。为研究ANKRD49在H1299细胞迁移和侵
目的:探究基于随机森林的六种变量筛选方法(RFE-RF、biosigner、Boruta、altmann、vita、r2vim)对高维数据进行变量筛选时的性能表现,并选择适当方法用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基因分型诊断。方法:通过模拟研究评价基于随机森林的六种变量筛选方法(RFE-RF、biosigner、Boruta、altma
目的:课题组前期通过对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的全基因组测序,发现编码GDP-L-岩藻糖合成关键酶TSTA3基因在ESCC中的拷贝数显著扩增及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细胞水平发现TSTA3可显著促进ESCC细胞侵袭迁移,本研究旨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明确TSTA3在食管鳞癌中的作用及其介导的异常岩藻糖基化
刑事执行检察派出院是具有专门属性的检察派出机构;在省级检察院直派直管模式中,刑事执行检察派出院行使市级检察院职权符合检察组织机构模式的改革方向。现阶段,应制定刑事执行检察派出院建设与管理的专门工作办法,规范刑事执行检察派出院案件管辖职权,切实将刑事执行检察派出院作为探索深化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司法管辖制度的主要载体,进一步深化派出检察院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