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经的翻译是中西文化交流最大难点之一。明末时来华的欧洲传教士(耶稣会士)仔细研究了儒家文化而撰写了大量的用西文(以拉丁文为主)和汉语写的汉学著作。本论文以明末清初来华的意大利籍传教士殷铎泽所翻译的儒家经典为研究对象,撷取其中关乎中国文化之基本结构的五常与道、德七个概念,作中西文化的比较、观察与研究。众所周知,“五常”是中国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毫无疑问,殷铎泽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对这种涵义广泛的概念保持相当谨慎的翻译态度。虽然他的译作包括对“仁义礼智信”的拉丁文对应,但是法国籍汉学家梅谦立(Thierry Meynard 1963-)在他所梳理的《四书》词汇表中,我们就能看出,许多儒家特有的概念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翻译选项,1可见,殷铎泽等耶稣会士的翻译态度极为谨慎。耶稣会创始人罗耀拉(Ignigo Lopez de Loyola 1491-1556)把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 1225-1274)思想及他的《神学大全》当成耶稣会的哲学及神学思想的核心内容2。意大利籍汉学家菲利普·米尼尼(Filippo Mignini 1946-)认为,当时耶稣会士的训诂学家(hermeneuticians)“身份”对耶稣会的传教活动产生了巨大影响,这是因为,明末清初在华的耶稣会士充当了欧洲文明的经典(包括《圣经》)诠释者,耶稣会士对中国经典的研究离不开他们对欧洲经典的训诂,利玛窦认为中国的智慧接近于欧洲的古典文化(古罗马及古希腊文化),3正因此,殷铎泽的译作充满着西方伦理和哲学词汇。本论文以“仁”、“义”、“礼”、“智”、“信”、“道”、“德”七个中国传统哲学概念为核心,通过与殷铎泽译作中对应拉丁文的比较,探讨这些概念在中西古典学术理解中的异同和启发,藉以思考人类共同体的一些普遍性的价值诉求和伦理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