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创造性问题解决的研究表明,酝酿效应在其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对酝酿效应的作用主要有3种理论解释:一是酝酿期个体有机会遗忘错误的线索,所以促进了问题解决(Smith & Blankenship,1989);二是酝酿期思维定势发生了改变(set-shifting),使个体可以用新的角度来审视原问题(Schooler & Melcher 1995),从而可能达到问题的解决;三是在酝酿期无意识思维发挥作用,积极地参与了问题解决(Claxton,1997;Koestler,1964)。第三种解释将酝酿效应和无意识思维联系在一起,提出了无意识思维参与酝酿效应的理论假设。已经有研究证实,在创造性问题解决中的无意识思维常常对酝酿效应产生促进作用。本研究以“无意识思维对创造性问题解决中的酝酿效应具有促进作用”为基本的理论假设。通过不同的实验任务设计,期望验证这一假设,并探索在各种不同的酝酿条件下,无意识思维的作用方式。本研究通过设计分心任务来实现无意识思维,将无意识思维与有意识思维相比较,预期前者更容易激发发散思维,从而导致创新观念的产生;后者更易激发聚合思维,造成根据线索进行问题解决。由于发散思维往往被看作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及标志,从而验证无意识思维导致创造性问题解决。另外,本研究还探讨了不同提示、不同时间长度、不同分心任务和不同问题解决任务对酝酿效应的作用,即对比无意识思维和有意识思维产生的思维产品时,将提示、时间、分心任务的难易程度、问题的类型等,作为其控制条件,考查对思维产品的数量和特性的影响。就我们所知,目前类似的研究在国内外都较少有。在本研究条件下获得如下实验结果:1.实验1在直接提示(条件Ⅰ)、间接提示(条件Ⅱ)和无提示(条件Ⅲ)三种不同的条件下产生聚合性(Ⅰ类产品)和发散性(Ⅱ类产品)两类产品。(1)在直接提示条件下(条件Ⅰ),无意识思维比有意识思维产生更多发散性产品,差异显著(p<.05),说明无意识思维对酝酿效应的促进作用显著。(2)在间接提示和无提示条件下,有意识思维和无意识思维得到的两类产品的数量差异均不显著(p=.441/.449),有意识思考并不更易于聚合,而无意识思考也并不更易于发散。在这两种提示条件下,无意识思维对酝酿效应的促进作用不显著。(3)直接提示(条件1)得到更多聚合性产品(Ⅰ类产品),间接提示(条件2)和无提示(条件3)得到更多发散性产品(Ⅱ类产品)。均差异显著(p<.001/.01),说明直接提示易于聚合思维,间接提示和无提示易于发散思维。2.实验2采用制作小盒子的“非常材料实验”,在不同的时间条件(3分钟和5分钟)下,请2名心理学研究生从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对结果进行了Likert-7评分。结果表明有意识思维在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上的成绩都更好(p<.001)。思考时间对产品的流畅性和灵活性影响显著(p<.01/.05),而分心时间对三个结果影响均不显著(p=.136/.456)。无意识思维导致发散的假设受到总思考时间的挑战。3.实验3在有意识思维和无意识思维两种条件下,进行一题多解的计算。结果表明,与无意识思维相比,有意识思维仅在产生创造性方法的数量上更多,且差异显著(p<.05)。问题答案以计算正确、错误和无答案三种结果比较,有意识思维和无意识思维没有显著差异。说明无意识思维对酝酿效应的促进作用受到问题解决类型的挑战。综上所述,本研究验证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无意识思维对创造性问题解决中的酝酿效应确具有促进作用,更有利于产生发散性产品。但是,无意识思维并非对所有问题解决都有促进的作用,提示类型、问题类型及总思考时间等因素均可能影响酝酿效应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