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东北黑潮入侵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eima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潮流经台湾东北海域时部分黑潮水向东海陆架入侵不仅对陆架及沿岸海域的温盐状况、环流结构产生影响,而且其所带来的营养物质对近海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以黑潮在台湾东北海域向岸入侵为研究对象,分析入侵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规律,并分析其变化的影响因子。之后,结合ROMS数值模式设计并实施敏感性实验以验证和区分不同影响因子对入侵的作用,最终初步给出不同影响因子对入侵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的贡献,主要得到以下结论:利用WOCE-SVP项目的漂流浮标资料反演表层流场的季节特征,以及利用HYCOM再分析资料得到跨200 m等深线整层向岸体积输送的季节特征,发现冬季主要入侵路径很贴近台湾岛北端,夏季表层不存在紧贴台湾岛岸线的入侵现象。对1993~2014年AVISO提供的台湾东北海域海表面地转流速异常场的年际变化时间序列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得到年际尺度上的主要模态。第一模态是由黑潮流轴的东西摆动与(靠近台湾岛北端)跨陆坡异常分支组成的气旋/反气旋式环流结构。第二模态的异常流动贯通式地跨越200 m等深线表达了黑潮流轴的南北摆动。季节尺度上,冬季上游(黑潮进入东海入口处)黑潮流向向北偏转程度大,流轴向岸偏移,对应入侵增强;夏季则相反。风应力强迫可能是影响晚秋和初冬入侵的因素之一。海表面冷却可能是冬季黑潮向台湾东北陆架入侵的影响因子。台湾海峡流动可能对入侵的季节变化有影响。年际尺度上,第一模态入侵的年际变化与上游流量呈负相关,与上游流动的流向呈正相关,与纬向风年际变化呈负相关,与海表面热通量呈负相关。当台湾以东水道黑潮流量减弱、流向偏北时,利于入侵。当台湾东北海域西风加强时,入侵增强。台湾东北冷却加强对应第一模态形式的入侵加强。影响第二模态的并非上游流量,而是台湾以东水道122.3oE~122.8oE范围的流动异常。第二模态与经向风年际变化和台湾海峡体积输送的年际变化呈负相关。ENSO、PDO等大洋因子可能通过台湾以东海域的中尺度涡为媒介来达到影响黑潮以第一模态入侵东海的目的。台湾岛东侧122.5oE~124oE,22.5oN~24oN海域的涡度年际异常是引起台湾东北黑潮以第一模态形式向岸入侵异常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敏感性实验中,对于122.8oE以西跨200 m等深线的向岸体积输送,台湾海峡流动对其的加强作用在秋冬季节最为显著,上游流量的加强作用在冬春季节最为显著,风应力在夏季和冬季的加强作用显著,对冬季而言,海表面热通量的加强作用主要体现在2~3月。上游流动和台湾海峡流动情况是影响黑潮在台湾东北向岸入侵年际变化的主要因子。风应力的强迫作用主要体现在风场进行年代际转换的时间1996~2001年,其余年份不显著。海表面热通量引起的年际变化不显著。
其他文献
分析了光纤氢传感技术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比较了几种典型光纤氢传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指出了光纤氢传感技术是测量易爆环境下氢气浓度的有效方法,并对光纤氢传感技术的应用
本文使用北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流海域有史以来仅有的较完备的冬季对比航次的水文资料(包括2010年底强拉尼娜冬季和2012年底正常冬季),以及2011年夏季航次的观测结果,结合潜标
以淀粉和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为原料,辅以甘油、NaHCO3、木粉等助剂,利用平板硫化机进行模压发泡,制备淀粉基复合发泡材料。通过静态压缩特性分析,研究复合发泡材料的缓冲
中国道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家族企业的管理模式优化中,需及时吸收道家文化中的朴素辩证法思维,优化企业与雇员之间的关系,同时树立起良好的家族企业社会形象。只有从强
降雨是一种常见的大气现象,在研究海表面特征量的变化时,对降雨造成的影响是不能忽略的,尤其是对卫星高度计数据进行反演海表风速的研究中,海面粗糙度的变化会影响到雷达返回数据
目的鉴定犬真菌微生物群(真菌区系),并进行药敏分析,为犬致病性真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中国的北京地区,共有55只没有疾病史的犬被取样。用真菌培养、PCR,基因克隆和测
《政治是什么?》。蔡东杰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10月【推荐理由】人们总是逃避政治,却无往不在政治之中。本书作者集政治学教授、作家、时政评论家等身份于一身,正心诚意,侃
1998年长江发生了1954年以来又一次全流域性的大洪水。虽然这场洪水量极大,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洪涝灾害严重,但迁居的损失比1931年和1954年要小得多,经分析,长江发生1998年大洪水的主要原因是暴雨过
近海开发已成为沿海地区进行空间资源扩展的主要途径。大规模沿海开发活动如围填海工程、海洋牧场建设等在促进了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对海洋底栖生境也产生了显著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