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网络生活日益成为老百姓更加便捷和时尚的生活方式。从3G到4G,网络速率不断提升,网民数量不断增加,网民结构日趋年轻化。微小说、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以“微”文化为代表的“微时代”来临,并为网民在移动互联网不断升级变换中体验便捷工作、学习与找寻属于精神层面生活享受的价值追求。作为移动与碎片化闲暇状态下亲近网民生活的新媒体技术产物,微电影在新的网络环境下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微电影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已迅速发展成为网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调查显示,截止2014年底,我国手机网民达5.57亿人,而以微电影为代表的网络视频在手机网民应用中的使用比例位列第五位。从微电影的视频制作到审美主体的快速接受,微电影因其“微”元素的不断充实日益占据着各大网络传播平台。同时,在微电影数量大幅增长的背后,因质量良莠不齐、网络行规不够规范等原因而饱受质疑。鉴于此,本文着重就微电影的界定、发展历程、美学价值及实践意义等方面进行论述。当前,微电影数量迅速增加,各类微电影节、微电影大赛层出不穷,学术界对微电影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此同时,对其艺术标准的界定还没有准确统一的认知,从审美价值角度研究微电影的学术文章也不多见。作者曾担任影片统筹拍摄制作过一部公益微电影《归兰山下的守望》,并获得首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金海棠”奖微电影好作品奖。作者将结合亲身实践与观看大量微电影作品的思考,并参考有限的文献资料从三个部分对微电影这一新兴产物进行论述:从微电影界定及存在原因,发展历程及网络时代微电影的类型等方面对微电影进行概述;着重对微电影的美学价值进行研究,从而分析当前微电影存在的问题及提出未来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