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中叶,教会大学作为西方文化渗透的一种手段出现在中国。从教会大学的发展过程来看,作为传教士在华创办的高等教育机构,教会大学最大的作用不在宗教,尽管宗教目的是其建立的根本。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教会大学把西方的办学理念、科学技术,甚至是社会观念都渗透到中国。本文从文化学、教育学、政治学的角度出发,将教会大学置于失衡的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加以研究,把教会大学作为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或渗透的渠道来加以考察。考察教会大学办学环境的变化,分析其在办学过程中角色的变化,对其文化活动做详细的梳理,这将有助于我们对教会大学的历史地位、作用和性质等获得一种较为符合历史事实的认识。研究发现,教会大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非正常状态,使得教会大学在中国得以出现;而文化交流的非对等性,使得教会大学在中国进行西方文化的渗透成为必然。从某种意义上说教会大学是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的途径和载体,教会大学也确实促进了中国教育乃至社会的近代化。但它带来的主要是西方文化,西方化并不完全意味着近代化。教会大学最大的弊端就是教育与宗教相结合,办学目标脱离中国实际,轻视中国文化。西方通过教会大学也增进了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了解,但更主要的是西方文化在中国大规模的输入、渗透,猛烈地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除引言和结语外,论文主要内容包括: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发展历程;近代中国教会大学文化渗透的动因分析,包括表层和深层次的原因;近代中国教会大学文化渗透的环境分析,主要是政治环境、经济及文化环境;教会大学文化渗透的方式,主要包括基督教思想的渗透方式、西方高等教育的渗透方式及西方社会观念的渗透方式。在上述论述、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一些对我国高校建设和中外合作办学的有益的启示。文章主要研究方法是文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