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退行性膝关节炎是中老年常见病、疑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化社会的来临,退行性膝关节炎的发病率有逐步上升的趋势,其发病率高达8.3%,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在本病的治疗上,西医多采用消炎、止痛、关节腔内注射、人工关节置换治疗,但因其有明显的肾脏、胃肠道副作用以及感染、假体的寿命、假体的松动和机体的排异反应等,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们的应用。温针灸疗法是在毫针针刺后,在针尾加置艾炷,点燃后使其热力通过针身传至体内一种方法。此法始见于东汉时张仲景的《伤寒论》。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对此法叙述较详:“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此法行于山野贫贱之人,经络受风寒致病者,或有效,只是温针灸通气而已”。以后都有沿用。本研究旨在探讨温针灸疗法治退行性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准确评估温针灸疗法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的临床效果,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有哪些优势或不足,初步分析其改善退行性膝关节炎患者症状和体征的机理。丰富张仲景之《伤寒论》治疗骨关节病的内容,从而为退行性膝关节炎的中医治疗开辟一条安全有效的途径。研究方法:本研究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以温针灸治疗,取主穴配合循经取穴与辨证取穴。主穴:膝眼,鹤顶,膝阳关,阳陵泉,曲泉,梁丘,足三里,阿是穴。辨证取穴,风邪偏盛者(行痹),取隔俞,血海。寒邪偏盛者(痛痹),取肾俞,关元。湿邪偏盛者(着痹),取阴陵泉。操作方法:穴位常规消毒后,取华佗牌30号1.5-2寸毫针,取主穴5-7个,采用平补平泻手法。针刺得气之后选取主穴穴位3-4个,于针柄上插上约2cm长的艾卷,点燃艾卷,使艾卷的热力通过针体传导到所针灸的穴位上。留针30min,每周3次。10次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使用单纯针刺治疗,辨证取穴同对照组,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周3次,10次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运用”Lequesne G"退行性膝关节炎严重程度计分标准(附表一);WOMAC Index of OA临床症状测定评分(附表二)及关节压痛4级记分(附表三)三个综合指标进行评估,对比所获得分值进行比较,对比临床效果。临床疗效分析运用尼莫地平法分为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四级;同时,对不良反应进行观测。结果:1.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Lequesne MG治疗前计分:治疗组10.31±3.01和对照组9.43±3.64。WOMAC Index of OA治疗前计分:治疗组34.97±10.65和对照组31.78±9.89,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组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比较有差异(P<0.05)Lequesne MG治疗后计分:治疗组6.56±3.16和对照组8.01±2.92。WOMAC Index of OA治疗后计分:治疗组24.47±9.13和对照组27.57±7.96(P<0.05)。关节压痛治疗后计分:治疗组58分和对照组68分(P<0.05)。3.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96.57%,对照组有效率为93.24%,两组疗效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应用温针灸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确实能起到温补阳气、祛风除湿、消肿止痛、改善关节功能的作用,且未发现有明显的临床毒副作用。进一步印证了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的《伤寒论》治疗骨关节病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