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自古强调家国之间息息相关的命运,“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良好的家风对个体的道德成长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相比于结构较为简单的现代核心家庭,家族具有独特的家风特性,为个体成长提供丰富的道德生活体验,家族生活中呈现的道德风貌也对个体的德性建构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绪论部分包括研究缘起、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概念界定、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的选择。笔者基于儒家思想建构的道德文化体系和费孝通确立的以“孝”、“悌”、“忠”、“信”为乡村差序格局的道德体系要素,结合X村的风土人情、Z氏家族的生活风貌以及记录Z氏家族生活的文本信息,在论文中将Z氏家族道德风貌的呈现维度主要归为“孝”、“悌”、“情”、“性”四类进行阐述,并以“四维”简称之,其中“情”主要指“人情关系”,“性”主要指“性别观”。笔者对通过田野观察、访谈记录等方法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确定论文内容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1) Z氏家族青年对家族生活中的“孝”、“悌”、“情”、“性”持何种认识;(2)家族道德风貌对个体德性建构有何影响。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关于X村、Z氏家族的概述以及调查对象对Z氏家族的整体印象;第二、三章分别围绕“孝”、“悌”以及“情”、“性”四维,归纳、分析调查对象对这四维的认识情况;依据第二、三章呈现的四维认识情况,笔者在第四章中分析Z氏家族青年成员四维认识的主要成因,并评析家族道德风貌对个体德性建构的影响。通过对Z氏家族的观察并结合自身的经历体验,笔者发现调查对象对家族生活中“孝”、“悌”、“情”、“性”四维的认识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共性源于个体所处的家族生活环境,差异性则源于个体不同的教育、社会生活经历。在Z氏家族中,“老者权威”、“尊老传统”、葬礼上的谈“孝”分“声”、老者坚守“非’成人’,不谈’孝””以及“兄弟债”、“礼尚往来”、“男性会议”等生活场景,使家族中的青年个体呈现重“情”重“行”的“孝”观;“小家为上”、“小家不平,何以平大家”、“力所能及”的“悌”观;可走、可避,但也“不留情面”的“情”观以及默认家族中的“男权至上”、但也愿为女性发声的“性”差异观。笔者还以调查者和家族成员的双重身份,从不同视角分析了家族青年成员孝观中忽略了“轮流赡养”背后“孝情”的失真、悌观中忽视父辈的“牺牲”等现象。相比于城市中的现代核心家庭结构,农村家族生活环境可以为个体提供多样、丰富的生活场景和道德体验,但其固有的“老者权威”以及多“情”中的理性缺失等问题,又可能对个体德性建构产生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