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实验研究了饥饿和再投喂对牙鲆鱼体、白肌生化组成以及消化器官组织结构和消化酶的影响.鱼样体重(5.93±1.20)g,全长(8.58±0.39)cm.饥饿及恢复投喂实验中采用各组"饥饿时间不同+恢复投喂时间相同"的实验设计,将牙鲆分别饥饿0、5、10、15d后均恢复投喂20d,分别记作S<,0>(对照组)、S<,5>、S<,10>、S<,15>组,实验共进行35d.实验结果表明:①饥饿状态下,牙鲆白肌和鱼体蛋白质含量变化不明显,脂肪含量下降,灰分和水分含量升高,肝糖原含量下降;再投喂过程中,S<,5>组蛋白质含量上升并略高于对照组水平,S<,10>、S<,15>组均上升但一直低于对照组水平;S<,10>、S<,15>组脂肪含量增加,水分和灰分含量降低,肝糖原含量逐渐升高.实验结束时,S<,5>组蛋白质、脂肪和肝糖原含量均达对照组水平,而S<,10>、S<,15>组均低于对照组水平,但差异不显著;②从形态结构看,饥饿和再投喂前后食道和幽门盲囊无明显变化,而S<,10>、S<,15>组的鱼胃、肠管壁变薄,肠管充水透明,肝胰腺收缩,胆管呈深绿色.从组织结构看,食道和幽门盲囊、肾脏无明显变化,而胃、肠、肝胰脏则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S<,5>组仍无明显变化,而S<,15>组变化明显,表现为:胃腺细胞收缩,皱壁和上皮细胞高度的减少,分泌颗粒减少,肠胃绒毛退化,肝组织致密,肝细胞内脂滴减少,胰腺泡缩小,排列不规则,S<,10>组介于S<,5>和S<,15>组之间.再投喂各主要组织结构均有恢复,大部分能达对照组水平;③饥饿结束时,S<,5>和S<,10>组胃、肠蛋白酶和肠脂肪酶、淀粉酶活力均升高,S<,15>组各种酶活力均下降.恢复投喂后,各组消化酶活力基本达对照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