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西农业推广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生产与推广工作,这也是陕西农业推广事业发展最快的一个阶段。建国六十余年来,陕西农业推广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着诸如推广体制不顺、基层推广人员不足、学历不高、农民文化素质低、推广经费不够、成果转化率低等系列问题,影响着农业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以史为鉴,镜像历史,指导现实。对1949年以来陕西现代农业推广的历程进行梳理,开展推广史研究,展现发展脉络、总结智慧经验、探求方法规律,借鉴指导推广中问题的解决,意义重大。本文在挖掘和总结学界相关资料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及结合访谈调查的方法,对1949年以来陕西农业推广史进行了研究。1949—1957年,陕西现代农业推广的起始期。农业的恢复与发展,对农业推广提出了迫切的需求,这加快了陕西各级农技推广站的建设,伴随着陕西合作化的开展、农场的建设,陕西初步构建了现代农业推广体系;采取了群众性选种推广、丰产竞赛及技术良种推广和典型示范等推广形式,加快了技术良种方法的推广应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农业推广,陕西紧密结合实际,构建推广体系并通过一些方式开展推广,推广工作取得较快发展。1958—1978年,陕西现代农业推广的曲折波动期。合作化的完成,社会整体极“左”的环境,诱发了农业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等运动,这些“运动”对陕西农业推广产生了严重影响和冲击,一度造成机构撤销、人员下放、体系瘫痪,全省四级农科网的建立使得推广得到有限恢复;一系列的政治运动使得陕西农业推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运动式”推广、“五风”下推广、文革中农民自身以及利用“农科网”开展推广成为了推广的主要形式。这一时期的推广,某种程度上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推广了些许技术良种,然而对陕西农业推广事业造成了更为严重的影响,教训十分深刻。这一时期,受各种“运动”影响,陕西农业推广体系遭到破坏,推广处于历史的低谷期。1978—2000年,陕西现代农业推广的恢复发展期。文革的结束,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农业生产和农业推广的恢复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体制环境,陕西各级农业推广机构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形成了涵盖种植、畜牧、农机、水产等七大领域的陕西农业推广体系;家庭联产的实行和农村商品化的发展,使得农业生产者的技术需求更加迫切而又多样,围绕需求,通过专业合作组织、技术承包、技术咨询、项目实施等方式开展推广,加快了一大批技术良种的推广,大幅提高了农产品产量。这一时期,陕西农业推广机构和体系有了快速的恢复和发展,农业推广实现了多领域、全方位和广覆盖。2001年至今,陕西现代农业推广的多元化发展期。市场机制的健全完善和农业发展的新环境,使得农业推广面临着新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也逐步将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农村合作组织等社会力量纳入推广之中,推动了多元化推广体系的建立;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依托各类推广主体,建成了运行方式各异、机制灵活的各类推广模式,满足了不同技术需求者,加快了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这一时期,陕西农业推广的主体更加多元,推广体系更加完善,推广模式更加多样,适应了技术需求,也加速了技术应用,这也是陕西农业推广发展最快的时期。陕西现代农业推广历经六十余年,完成了由计划向市场、由粮食向农业各产业领域、由产量向效益的转变;推广体系不断完善,推广了大量技术良种,加快了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习惯。保护农民利益、尊重农民意愿,坚持“政府+市场”“公益+有偿”的推广方式,加强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健全和完善农业推广政策,是陕西农业推广给予我们的历史经验和启示,这也是陕西农业推广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此外,对陕西农业推广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记述,这也是历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