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运河古镇空间适应性更新策略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wenh_04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河古镇作为大运河申遗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运河居民的生活、生产和文化记忆。而快速的城镇一体化进程和运河航运功能的衰落导致运河古镇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属性上的改变,运河古镇也随之衰败。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对运河古镇的保护和更新模式进行创新性研究,成为运河古镇实现当代承接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本论文选取浙东运河古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运河古镇历史成因、发展规律和成长机制的分析,从多尺度空间层级下主客体的辩证关系,以及“空间适应”下不同的空间层级组织和建构上,借助类型学、空间句法、环境行为学、民族志学的研究方法,对具有类型性与代表性的三个浙东运河古镇的空间拓扑量化进行研究和分析,关注场所精神和空间价值,强调空间整体格局转向个人场所体验,再转向个体与整体的互动,并从静态的形式转向动态的系统,由单一维度转向多维度的思考,以期实现运河古镇从空间复兴迈向文化复兴及可持续发展。第一章为绪论,通过国内外历史城镇、运河古镇、历史建筑保护更新研究现状的梳理和综述,提出后申遗时代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运河古镇的历史承接性和当代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古镇空间复兴的重要途径,并揭示不同类型和层级的空间适应性对于运河古镇兴衰影响的内在规律性。第二章界定浙东运河古镇空间为研究对象,针对运河古镇空间适应性研究相关方法论的确立,古镇空间适应性评价内容和更新策略研究思路的梳理,确定本次运河古镇的研究样本。第三章针对浙东运河古镇拓扑类型、街巷结构的适应性特征以及浙东运河古镇建筑的发展源流,建立古镇空间结构的形成分析;第四章重在解析古镇聚落、古镇街巷空间拓扑构型特征,并通过观察人群在古镇街巷中的日常行为模式以及空间与行为模式的耦合性,揭示不同空间与人的行为模式的动态适应性;第五章归纳浙东运河古镇民居建筑类型及民居建筑的三种适应性表征,提出在新历史条件下,当民居建筑发生了适应性的功能改变后,民居建筑空间的视域特征变化。第六章针对上述分析研究,展开对浙东运河古镇空间不同尺度和多维度的空间适应性的讨论和总结,提出基于“空间适应”的浙东运河古镇的更新策略与更新模式。本研究的创新性成果:其一,提出基于不同尺度“空间适应”的运河古镇空间研究理论;其二,综合多种研究方法,揭示运河古镇空间适应性规律和内在动因。其三,在多维视角下,将运河古镇视作为社区单元,提出“空间适应”和多元融合的“运河社区共同体”更新模式。
其他文献
在网络化控制系统中,多个控制器或传感器节点通过共享网络实现相互通信。由于网络的引入,各节点需要媒介接入控制协议调度以接入网络;另外,在通信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数据丢包、传输延时等现象。上述通信系统的因素都会影响控制系统的性能。另一方面,不同的控制系统对网络通信能力的要求存在差异,并且控制系统数据传输量的变化会直接影响通信系统的性能。因此,网络化控制系统中的控制部分和通信部分相互耦合,为了保证网络化控制
学位
基于微纳加工工艺的半导体传感器因其具备微型化、集成化、可大规模批量化生产的潜力,非常符合当今市场对传感器发展方向的需求。其中,氮化镓(GaN)体系材料具备很好的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低介电常数、高电子饱和速度等优点,在半导体传感器领域具有很好的材料优势。近年来,基于GaN体系材料的AlGaN/GaN基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EMT)结构在传感器领域的应用愈来愈受到大家的关注。本文围
学位
碳纳米线圈(carbon nanocoil,CNC)作为一种新颖的三维螺旋纳米材料拥有独特的结构优势及广泛的应用前景。截止目前,人们已经在CNC制备方面取得一定进步,但仍存在合成过程中副产物较多这一难题。此外,目前几乎所有针对其生长机理的研究都是围绕单一催化剂颗粒展开的,忽略了催化剂聚集状态对CNC生长的影响,同时Fe/Sn催化剂各组分作用机理也有待进一步揭示。基于上述问题,开发高纯度CNC的制备
学位
粘性摩擦阻力是运载工具的重要阻力来源之一,降低摩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壁面切应力分布决定了摩阻的大小,它的测量一直是实验流体力学研究的一个难点。现有的技术难以形成稳定、抗干扰能力强、易于运载工具使用的测量工具。针对现有测量方法的局限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层“三明治”热膜传感器的免标定壁面切应力测量方法。该方法使用两个相同大小的金属镍膜形成双层热膜结构。通过开尔文恒温电桥精确设定两个金属膜在相同的
学位
随着健康医疗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可穿戴式传感器等智能终端逐步普及,对光学传感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实时无创的基础上提高传感器灵敏度、实现光学器件高度集成成为光学传感领域面临的首要问题。近年来,研究者针对以上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为了提高灵敏度,研究者基于超材料、二维材料等结合多种光学原理发展了多种光学生物传感器,但灵敏度仍未能满足需求;为了提高集成能力,研究者致力于设计可调谐光学生物传感器和正
学位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柔性电子器件朝着高性能、多功能化等方向发展,被广泛的应用在机器人、可穿戴电子设备和人机交互等领域,为人类生活的多个方面带来了巨大变化。常规柔性电子器件通过采用导电有机分子/聚合物材料和无机金属材料的微结构设计实现。随着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常规柔性电子器件的性能等已有很大的提升,但几个关键问题仍需解决:(1)通过对基础材料的研究进一步增强柔性器件的功能特性;(2)解决柔性电子器
学位
与传统柔性拖缆内窥镜相比,无线胶囊内窥镜检查安全、舒适、无创伤,在胃肠道疾病的诊断方面优势明显。然而,现有胶囊内窥镜缺乏主动行走和姿态控制功能,仅能依靠胃肠道蠕动或重力被动运动,其诊断效果在小肠内较好,但在胃、结肠等三维宽裕环境则存在漏检率较高的问题。此外,被动式胶囊也无法实现未来的药物输送、活检和微创手术等扩展功能。因此,通过姿态的主动控制将胶囊内窥镜的诊疗范围扩展到胃、结肠等三维宽裕环境已成当
学位
含有氮杂季碳中心的吡唑啉酮和羟吲哚骨架是许多药物先导化合物与活性天然产物的结构特征,这两类药效团杂环结构的多样化衍生因而具有重要的合成价值和药物开发潜力。近年来,利用有机不对称催化策略,一系列结构新颖、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氮杂季碳中心吡唑啉酮和羟吲哚衍生物被相继报道。然而,就目标产物的结构多样性和合成方法的有效性而言,发展高效不对称构筑立体化学结构复杂的氮杂季碳中心吡唑啉酮和羟吲哚化合物的方法仍然是
学位
生物医学文本是目前重要的生物医学领域研究资源。随着生物医学技术不断发展,使记载重要生物医学记录的生物医学文献和电子病历呈爆发式的增长。同时,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进一步从大量的生物医学文本中挖掘出新知识带来机会。结合领域需求,采用生物医学文本挖掘技术精准地获取必要信息。生物医学文本挖掘涉及多阶段研究方法,每个阶段的研究技术都会对知识挖掘产生影响。为此,本文围绕生物医学文本进行研究,以生物医学文本表示和
学位
汉语词法分析作为机器翻译、信息检索和自动问答等下游自然语言处理的预处理环节,是一项基础的任务。随着数据的爆炸式增长和深度学习的发展,如何更好地从大规模文本中提取词粒度信息,进而为其他高层任务提供可靠的词级别信息与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现有的词法分析方法难以在一定参数量的模型内完成多种切分粒度和词性规则的词法分析工作,并且没有考虑多粒度的信息和实际应用时的效率要求。本文针对现实世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