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遗产的精髓。如何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之美传递给国外读者,值得我们予以关注。诗歌翻译作为一个特殊的艺术门类,不但具有语言信息传达功能,更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质。作者认为,运用美学理论探索诗歌翻译,对于更好地理解翻译活动有着积极而深刻的意义。本文将从美学角度对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的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和诗歌翻译的美的标准与原则进行探讨,揭示诗歌翻译美的特质,以期丰富诗歌翻译的审美标准和原则并得出结论:译者要以原诗为基础,以“和谐”为诗歌翻译美的标准,注重的语读者的接受,使诗歌的美学因素在译文中得到最大程度的传达。诗歌翻译的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相依存。译者是原作的审美主体,通过对原作美学特征的发掘和整体艺术把握,用另外一种语言再现和创造出原作的审美品质;读者是译作的审美主体,通过阅读活动实现译作审美价值的艺术生成。译者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决定了译文的艺术质量。译者经过审美三阶段的艺术过程:审美接受——审美再现——审美再创造,从而实现对原作审美的,敏锐的,创造性的把握。译作的艺术价值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欣赏才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