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传统水利向水利的战略转移和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水利部提出了切实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以水利信息化推动水利现代化的工作目标。通过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全国水质信息系统和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等一系列软件的建设应用,提高信息采集、传输的时效性和自动化水平,为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手段,为防汛抗旱决策提供依据,为水利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流域经济的发展,对水质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加,急需开发一套对水质监测数据存贮、处理及分析的数据库系统,使黄河水质监测更好地服务于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中国,水利专业数据库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的公共信息资源的一部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各地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在经济发达地区,涉及水利的专业数据库已经开发出来,并发挥了积<WP=5>极作用。但是水质监测综合数据库的开发在国内还是空白,因为水质监测工作一般全部是整个流域、跨省进行的,工作量大,基础资料难以全面搜集。其次,水质监测工作在我国是一项新兴工作,起步较晚,在水利系统中的受重视程度不够。另外,水质监测涉及水利、环保、卫生防疫、水资源保护、核工业、水土保持等行业的行业标准,目前没有国家统一的标准规范,对数据库的开发、和其他专业数据库的平滑对接造成了技术规范瓶颈,也增加了技术开发难度。黄河水质监测数据处理及资料整汇编系统采用SQL Server,Visual FoxPro6.0为开发工具,客户/服务器(c/s)的前后台结构,整个系统主要包括五个部分:水质监测数据库;水质监测数据录入及处理系统;监测数据校核复核系统;水质月报处理系统;水质监测资料整汇编系统。系统应用后,每月进行水质监测工作时,只需将仪器信号值及相关的分析参数录入计算机,再由校核、复核人对这些数据审查确认无误后,监测结果的计算处理、存储、质控分析、月报统计、年报及特征值统计、各种原始报表的编制、打印等都将由计算机瞬间完成且准确无误。这样就充分利用了计算机资源,极大地提<WP=6>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和权威性。同时多年的水质资料能得到很好的保存,并可以进行满足各种需求的数据处理和对比,为进一步提高水质监测工作质量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