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与城市一直以来不仅是人们记忆的物质载体,更是承载城市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精神载体。特别是曾经一些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交通设施、公共建筑与公共空间,比如广场、火车站、天桥、文化宫等,在时间中积累城市公众的情感与记忆。但在近年来我国中小城市和城镇在快速扩张的过程中,不具有显性价值,且在城市文化遗存众缺乏界定和理论研究作为支撑,没有形成合理的评价系统和保护机制,这些珍贵的场所在城市更新中等不到相应的重视,大部分都将马上面临拆毁的命运。笔者在2013年8月参与康巴藏区城乡规划的相关科研课题中,通过一段时间的实地调研和采访民众的工作,发现巴塘城区这样一个多元历史文化的康巴地区县级小城镇在更新中也面临这类的问题。开始对“记忆场所”这个多学科理论如何运用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再生策略,展开了思考和研究。每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它独有的特性,“记忆场所”的研究是回到人与场所如何建立情感记忆的人本主义视角出发,回到场所理论的本源去解读。在城市更新中,哪些与当地民众“记忆”相关的场所需要再生?用怎样的方法策略进行再生?本文主体共有五章节。第一章是对论题阐述,通过调研和工作实践中发现城市更新中一些现象,引发与“记忆”相关的城市一部分忽视的公共空间如何更新的问题思考;第二章是通过对“记忆”和“场所”相关理论的辨析,结合西方国家城市更新对此类问题从人本主义角度的一些经验,为我国城市文化遗产提出一种扩展的思路;第三章,对场所中基本的记忆要素进行解析,结合三个近期实地考察过的优秀设计案例进行分析;第四章基于记忆场所兼具时间性和空间性原则,推导出渐进式和集成式再生策略;第五章是结合巴塘城区圣山复建设计这个实践课题,论证这些再生策略如何运用在城市设计实际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