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质课税原则又称实质课税法、实质课税主义、经济观察法,是指在确定应税行为时不能仅考虑相关的外观和形式,而应根据客观事实确定是否符合课税要件的准则。实质课税原则弥补了税收法定原则形式正义的缺陷和不足,增强了税法的灵活性。同时,实质课税原则是我国税法体系中反避税领域的重要原则,该原则在对避税行为的认定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践中,实质课税原则的适用要透过法律形式来追求税收的经济实质,不利于税法的安定性,因此需要一定的限制。并且实质课税原则在我国税法领域的适用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税法条文规定以及制度尚未完善,其对实践的指导存在不利影响。目前,在我国的税法实践中,因实质课税原则适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而引发的争议不断,其具体表现为实质课税原则适用的裁量标准争议、实质课税原则的法律适用争议、实质课税原则适用的事实认定争议。法院在处理这些争议的过程中意见亦不统一,缺乏统一的裁判标准。不仅浪费了司法资源,还削弱了税收的效率性,更为重要的是不利于纳税人权益保障。通过深入剖析实质课税原则在实践适用中存在的困境,进一步挖掘实质课税原则适用困境产生的根源可以发现,实质课税原则在理论上存在内涵不清晰、实质课税原则与税收法定原则的关系不明确、实质课税原则的适用范围与税法地位不明确等现象。同时,体现实质课税原则的具体制度存在效力位阶较低、相关制度缺乏明确性和可预测性、一般反避税规则与配套规则存在内在矛盾等现象。以上现象均是造成实质课税原则适用困境的根源。为了解决实质课税原则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从理论到制度对实质课税原则进行分析和构造。具体而言,在理论方面,有必要明确实质课税原则的内涵、实质课税原则与税收法定原则的关系、实质课税原则的适用范围与税法地位,从而厘清实质课税原则的理论。在制度方面,亟须提升实质课税原则所涉及制度的效力位阶、明确实质课税原则的立法规定以及完善反避税规定,进一步完善实质课税原则的相关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