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与“归”——从萧红作品看其矛盾心态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weif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萧红留存的书稿为镜,试图透视她一生的命运脉络。在短暂的一生中,这位多才的女作家历经数次迁徙,至死方能停步。在这些马不停蹄的迁徙过程中,“离”与“归”的旋涡一直纠缠着她敏感的心灵,成为她一生无法避开的死结。对于男权定义下的“家”与“爱”,她曾经身在其中又最终逃离;在时代的“主流话语”中,她曾是文学主将,但却从未放弃自己独特的目光,甚至在创作后期,她采取了一种刻意疏离的姿态。在萧红叛逃的道路上,自由的空气固然容许她贪婪地呼吸,但作为放逐者的寂寞与悲凉又时时侵蚀着她。在离与归的问题上,她几经周折,始终没有找到最终的出路。本文正是以她留存的文字为基础,从家庭、情感,以及写作姿态等三个方面剖解萧红之离合矛盾,并由此引申到知识女性,乃至整个知识分子阶层关于“离”与“归”的困境,使得萧红的个人矛盾得以进一步讨论与延伸。 本文首先从三个方面对萧红“离”与“归”的矛盾进行剖析:突出流浪者萧红对于“家”的叛逃和留恋,逃离者萧红对于“爱情”的依赖与苦闷,边缘人萧红在创作后期对“主流话语”的刻意疏离又不时困惑。然后从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角度切入,剖析此文化背景下,中国士人“家”“国”两失的普遍状态,由此得出:蓬勃兴盛的“乡愁”文化,实际上正是中国传统士人离归矛盾下的一种精神抒解。从这个角度来看,萧红所构织的呼兰河城的故事与传统乡愁文化殊途同归,均是个人价值无法实现的一种抒泻。最后本文将目光集中在中外知识女性身上:由当代女性主义学者的论断出发,“被困”与“流放”常被视为女性通常面临的两难选择。也就是说,“归”很可能是“被困”,而“离”又将是一种“流放”。女性的两难已经在萧红身上有非常集中的体现,本文还将以现代文学史中的另两位女性(庐隐和白薇)为例,进一步叙述这一尴尬处境对于知识女性的折磨,由此,可获得“离”与“归”矛盾的普遍意义。
其他文献
清华或北大毕业生,经济学专业硕士,身高176-183厘米,未婚帅气男孩……这些高标准的征婚条件对于相貌甜美或身家不菲的年轻女孩而言,似乎并无不可,但如果将这些条件与一个身高1.46米,长相平平,学历平平,工作平平的农村贫家女联系在一起时,或许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有病”!那么,被称为“史上最牛征婚女”的罗玉凤真的有病吗?也许我们能从罗玉凤与媒体记者的对话中破解心理密码,得到答案。    现在是过去的
俗话说:“没心没肺,活着不累”,一是说傻里傻气、糊糊涂涂活着,就没有活得太累的感觉;二是不过分的要脸面,善做凡人,就能活得寿命长。这两句俗语,我觉得都有一定道理。  人要长寿,脸皮就应该厚一点。在人生路上,谁也难免光做好事不做错事,就看做了错事能不能接受教训,将功补过。“人要脸,树要皮”,本来这是做人的美德,但不能过头,过分的要脸面,有时也会害了自己,再说也不一定做得完全正确。  人“不要脸”,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