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12年开始,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就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收入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不管是个人、企业还是政府都开始越来越关注质量这一因素。但我国的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供需错位”,企业提供的产品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使得“海淘”现象风靡全国。培育产品质量的竞争力优势是确保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从供给侧角度出发,研究制造业产品质量对工业生产总值的影响。本文梳理了众多专家学者对产品质量、产品质量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研究,得到较为一致的结论:随着科技进步,质量对经济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但是大多研究都选择R&D投入作为科技进步指标或质量指标,不考虑R&D投入的有效性而简单的将其引入经济学模型进行分析是值得商榷的。从企业角度来看,产品质量(包括改进的质量与创造的质量)是其有效产出,故本文选择供给侧产品质量指标作为自变量进行研究。我国质量技术监督总局发布的产品质量指标有质量竞争力指数和监督抽查合格率,该两项指标能够反映目前我国供给侧产品质量的宏观状况,但是偏重有所不同。本文借鉴了Fornell对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有效性研究的方法,比较两者对经济增长有效性的强弱。根据对相关统计数据的分析和对比发现,监督抽查合格率在一定程度上比质量竞争力指数更能反映经济增长,故选择监督抽查合格率指标作为后续研究的变量。由于经济模型的参数和随机扰动项将会随着政策、市场环境、技术进步等各种因素发生变化,经济变量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非线性动态调整机制。所以本文采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TVP-VAR)模型,选取1994年—2016年工业生产总值、监督抽查合格率、工业资本总值和工业劳动力投入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用ADF检验判断变量序列是否存在单位根;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来判断变量之间的变化方向;使用Johansen and Juselius协整检验判断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以及进行BDS非线性检验,并根据马尔科夫蒙特卡洛(MCMC)模拟得到有效的模拟估计,对变量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它们之间的关联性。本文研究表明:第一,监督抽查合格率比质量竞争力指数在理论上更能体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第二,劳动力投入和资本的积累依旧是制造业经济增长最重要的两大因素,而质量因素的作用正在逐渐增强;第三,我国制造业正在从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短期内劳动力和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强于产品质量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供给侧产品质量对于工业生产总值的作用有超过劳动力和资本对其作用的趋势,在一定时期后,我国制造业将会步入“质量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