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视野下的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a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动产登记,是指权利人申请国家专门机关依据法定程序将不动产物权有关事项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上。由于不动产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不动产变动的表现方式对于当事人而言就显得格外重要。早期的不动产以占有或交付为变动的表现方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动产物权种类的增加,单纯的采取占有或交付作为物权变动的形式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物权的变动迫切需要以外部感知的形式表现出来,不动产登记制度由此孕育而生。该制度具有公示、确权、善意保护、风险警示、监督管理五大意义。纵观世界各国的情况,可将不动产登记制度分为以下三种:权利登记制度、契约登记制度和托伦斯登记制度。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历史悠久,但发展道路却崎岖坎坷。一直以来,我国关于不动产登记的法律都散见于民事法律与行政法规之中,其中,许多规定与法治社会与市场经济的需求已经不相适了。2007年3月16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第9条至22条设专节对不动产登记制度作了原则性规定,这对保护不动产物权交易、发展不动产登记制度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但是,也正因为《物权法》只对不动产登记制度作了原则性规定,导致学界对其中许多问题仍存在分歧。例如:登记行为具有何种法律属性,登记采取何种审查标准,错误登记应如何赔偿等等。消除这些分歧,明确这些问题关系着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未来的走向,因此,具有探讨的意义。从行政法的视野下看,我国的不动产登记机构应当是行政机关,登记应当是行政确认行为。由于我国采登记生效主义,登记机构具有很高的权威信与公信力,因而,应对申请登记的事项进行实质审查。值得警醒的是,不动产登记难免会发生错误,在此情形下,明确登记机构赔偿责任的性质、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确定登记机构与当事人之间赔偿责任的分配就显得极为重要。关于不动产登记机构赔偿责任的性质,学界存在两种看法,即“一般侵权责任说”和“国家赔偿责任说”,依据现行法律的规定,从维护交易安全的角度出发,将登记机构的赔偿责任定性为国家赔偿较为适宜,且应采取过错推定的归责原则。同时,对因登记纠纷产生的赔偿问题,应分情况加以区别。实践中,因当事人与登记机构的“共同过错”导致的赔偿纠纷出现较为频繁,对于这一类案件的赔偿责任分担,也应分情况加以区别。
其他文献
实验和讨论了激光表面氮化处理的二种工艺即激光表面氮化复合工艺(离子氮化+激光表面相变硬化处理)和激光气体渗氮的机制、参数和优点。
近年来,我国证券交易市场中的投机现象愈演愈练,欺诈客户行为导致的违法或犯罪的案件数量逐年增多。同时,我国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与《中华人
被告人认罪使得控辩双方对抗性减弱,许多国家都以此作为刑事案件繁简分流的主要标志,在我国目前的刑事诉讼程序当中同样如此。但是与国外主要国家的先进经验相比,我国在规范
独立保函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交易机会的增多使得商人们越来越注重交易安全的保护,传统的从属性担保因为实现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基础合同事由的抗辩,无法满足经济活动尤
重庆作为西部经济重镇,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直辖以来保持了12.2%的GDP年均增长速度,位居全国前列。重庆同时也是人口重镇,截至2014年城镇化59.6%,户籍人口3375.2万人,年末常住人口2991.4万人。城镇化率较1997年31%提升了25.6%,既反映出重庆经济发展的迅速,更体现了重庆不断增长的社会保障压力。要实现到2017年把重庆建成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目标,重庆寿险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