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留守儿童已然成为社会的的重大问题,。在媒介化社会中,媒介建构的拟态环境成为公众了解、认知外部世界的重要渠道,媒体组织所塑造的留守儿童媒介形象深刻影响着公众对留守儿童的认知水平与情感态度,再经过网络的放大与聚焦,进而影响了公众所建构的留守儿童媒介形象,同时也对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状况产生影响。当下,传播学界对留守儿童媒介形象以及社会支持的研究成果虽颇丰,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以往的研究往往注重从特定的媒体组织视角研究留守儿童的媒介形象,并没有将网民视角纳入研究之中,由此造成数据来源单一,媒介形象缺乏认知主体等问题。二是以往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研究偏向于从心理学、社会学出发,以强关系网络为视角去探究问题,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媒介化社会下,社会支持研究的弱关系倾向。针对上述研究中所存在的方法问题,本文以互文性、费尔克拉夫话语分析理论为指导,以2016年至2018年中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新闻网站及其微博关于留守儿童的新闻报道、网民评论等文本信息作为研究材料,在自然语言处理(NLP)的辅助下,以文本内容分析为方法对留守儿童的媒介形象与社会支持状况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留守儿童媒介形象研究中,媒体组织之间、媒体组织与网民之间差异化建构了留守儿童媒介形象。一是媒体组织新闻网站从立体、合理、多元的角度建构了处于困境中的、需要被关爱以及被正在被国家与社会关爱的留守儿童形象;二是媒体组织微博建构的是遭受侵害、自身问题与外部问题交错需要社会与政府关爱的留守儿童媒介形象,加剧了“问题”留守儿童媒介形象的存在,造成公众焦虑;三是网民对留守儿童的认知与情感复杂,总体上认为留守儿童是这个时代变迁所产生的角色却又是受到这个时代伤害的负面的社会角色。在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状况研究中,揭示了在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现状中存在如下现象与问题:一是媒体组织报道关爱留守儿童的新闻,在时间上服从正态分布,呈现出以事件为导向的短期化报道局面;二是媒体宣传平台与议程设置内容的错位,导致传播效果的有限性;三是根植于现实境况的留守儿童话题使网民以明示或隐喻的方式消解来自于政府的话语,并衍生出政府信任危机,从而阻碍了以政府为主导的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体系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