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萘酰亚胺类荧光材料为研究对象。首先以4-取代-1,8-萘酐(XNA)为起始原料制各了几种不同取代基的可聚合的萘酰亚胺衍生物。通过1H、13C及多种二维核磁共振谱表征了其分子结构,完成了氢和碳的谱峰归属。并研究了不同取代基所产生的电子效应对产物荧光特性的影响。其次通过溶胶-凝胶法利用所合成出的萘酰亚胺衍生物单体与硅氧烷材料共聚,运用这种方法,可使XNA通过化学键与硅氧烷体系相连,制备出一系列新型聚硅氧烷荧光材料。合成出的产物成膜性能好、附着力强,在玻璃和塑料上能形成均匀、透明的棕色固体膜,且产物具有很强的绿色荧光。研究了这类新型聚硅氧烷荧光材料的物理光学性质,并对影响材料荧光性质的一些因素进行了分析。比如:有机小分子与硅氧烷连接方式、浓度效应、电子效应以及有机小分子在聚硅氧烷荧光材料中的聚集形态等。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化学键连接的产物其荧光强度远远高于XNA与硅氧烷材料物理掺杂的产物,同时也比XNA本身的稀溶液荧光强度要高得多。对于化学键连接的产物来说,随着XNA浓度的增大,荧光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当XNA摩尔浓度大约是0.06%时,荧光强度达到最高。研究还发现,与溶液中不同,在固体产物中取代基所引发的电子效应并不是影响荧光强度的主要因素,不同取代基的产物具有相近的最大荧光强度。通过紫外可见光谱与荧光光谱研究,并参照激子分裂理论,我们推测在产物中XNA本身可能还形成了J型的二聚体结构从而增强了产物的荧光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