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翻译理论将原作和作者置于中心,而将译者置于边缘地位,使译者一直得不到应有的关注。随着翻译界的文化转向译者开始逐渐得到重视,贯穿于翻译活动中的译者主体性也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之一。脉象学说是中医学里重要内容之一,而黄帝内经作为中医最早的医学典籍,其中关于脉象的研究也十分值得研究。目前已出版的黄帝内经英译本在脉象翻译中并未实现标准化,译者在脉象术语的翻译中出现了不同的译法,本文将选用黄帝内经中六篇以脉象为主要内容的篇章作为研究对象,以李照国译本和倪毛信译本作为语料收集进行对比分析,彰显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从而为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及黄帝内经英译本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译者主体性的背景与研究意义,然后简述了译者主体性研究发展和现状,再分别从阐释学和文化学派的角度为译者主体性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给出了理论支撑,由此引出本文对译者主体性的分析框架和影响译者主体性因素的讨论。本文结合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首先建立小型语料库,通过Wordsmith Tool的单词数据表对比进行两版文本的整体对比分析,然后从文本风格、对原文的阐释等方面具体分析了译者主体性在其中脉象翻译的体现,再通过案例分析从内在与外在两个方面来分析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因素,来阐述两版译者在主体性发挥上的区别。研究表明,李照国译本作为大中华文库典籍英译系列之一,赞助人和翻译目的对翻译的影响最为明显,而倪毛信的译本因主要目标读者是西方读者,其译文对原文的改动较大以便使译文更容易被西方读者接受。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也为中医翻译提出更多元化的标准,但是并不是说译者在翻译中是绝对自由的,对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译者应当张弛有度,在尊重原文、尊重作者的前提下,适当发挥译者主体的地位和主动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