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和日语分属的语系不同,语言类型也不同。然而,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使得两种语言有了接触的机会。最终,汉语和日语中都出现了形态相同的汉字词汇。中日同形词为日本学习者带来优势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导致日本学习者出现各种类型的偏误。因此,对中日同形词进行对比分析,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选取新HSK四级词汇大纲中所包含的双音节中日同形词为研究对象,在语义、结构、语用三个平面进行对比分析。根据对比分析的结果制定教学对策。本文由六章内容组成。第一章为绪论。首先着重介绍了本文的选题依据与意义;其次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接着确定了采用的研究方法:再次阐述了本次研究所依据的理论基础;最后确定了本次研究的范围。第二章为中日同形词概述。介绍了中日同形词的界定及其需注意的五类形态特征,即繁简体差异、简化体差异、正异体差异、代用字差异和词素顺序差异。并从形态、来源和语义角度对中日同形词的分类方法进行简要介绍,最后归纳了中日同形词的形成原因,即古代日本对汉语词汇的借用和近代中国对日语词汇的吸收。第三章为中日同形词差异分析。对新HSK四级大纲词汇中所包含的双音节中日同形词从语义、结构、语用三个平面进行对比分析,分别找到了诸多类型的差异:语义方面,存在基本义、转义、词义侧重和词义范围差异;结构方面,存在构词成分、词类、形态变化、组合方式和搭配对象差异;语用方面,存在宏观语境、焦点、言外行为差异。第四章为中日同形词偏误分析。本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了在汉语学习中、高级阶段的日本留学生对中日同形词的使用情况。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日本留学生难以掌握中日同形词的语用差异,而对结构和语义差异的掌握虽优于语用,但仍出现了多种类型的偏误。本章还列举了问卷中出现的偏误类型。并对造成偏误的原因进行探析。第五章为中日同形词教学对策。根据差异分析和偏误分析的结果从学生、教学和教材三方面制定出中日同形词教学对策。学生方面,应当勤查工具书、列表总结同形词差异;教学方面,应当使班级国别化、重视词汇“三个平面”的教学、重视与典型偏误的对比、设置专项练习;教材方面,应当增加中日同形词提示、突出词汇差异、增设偏误列表、提高同形词复现频率。第六章为结语。系统阐述了本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并说明了本次研究仍存在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