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调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肝郁脾虚证证候漂变现象的证素特点,探索证候漂变的规律,以期为CHB已病防传、既病防变提供思路。方法:证候漂变的定义:患者出现新发证候,且新发证候不足以构成新的证型。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就诊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中医院肝病中心门诊或者住院的CHB肝郁脾虚证患者为研究对象,共300例,其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G)<G3且肝组织纤维化分期(S)<S3。根据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证研究基地制定的四诊信息采集表,结合《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症状分级量化标准表》,每1周或每2周随访登记至少3个月(若发生证候漂变时即结束随访)。使用福建中医药大学开发的计算机软件《中医证素系统编程》提取病位病性证素,总结出现证候漂变患者证候漂变前后的症状、中医病位、病性证素特点。结果:1 本研究纳入的300例患者中156例(52.0%)出现证候漂变。证候漂变新发证候的相关证型按人次由多到少依次为湿热蕴结证(90例,57.7%)>肝郁脾虚证(37例,23.7%)>肝肾阴虚证(14例,9.0%)>瘀血阻络证(10例,6.4%)>脾肾阳虚证(5例,3.2%)。2本研究中入组患者均为G≤2并且S≤2,G2组、S2组、HBV DNA水平较高者更易发生证候漂变。3证候漂变患者的常见症状有口淡、脉弦、暖气、食后痞胀、倦怠乏力、胁痛、情志抑郁或忧虑、孤僻、闷痛、脘痞胀、舌边齿印、胁肋痛、纳呆恶食、舌苔薄白、口苦、胁胀、尿短黄、胀痛或窜痛、喜叹气、口渴、经常便溏等(均占总例次10%以上)。4统计《中医证素系统编程》中积分≥70的病位证素,发生证候漂变的患者入组时病位在肝、脾、胃,无组合病位,证候漂变时新增病位胆,病位组合主要有肝胃或肝脾或肝胆同病。5统计《中医证素系统编程》中积分≥70的病性证素,发生证候漂变患者入组时病性为气滞和湿,无组合病性,证候漂变时新增病性血瘀、阳虚、痰,病位组合主要有湿+气滞、湿+痰、气滞+血瘀等。6统计此次研究中发生证候漂变的患者在《中医证素系统编程》中所有出现积分的证素,发现:入组时和发生证候漂变时均有出现的病位证素为肝、脾、胃;证候漂变时的新发病位证素是胆、表、半表半里。入组时和证候漂变时均有出现的病性证素是湿、暑、气滞、气虚、血虚、痰;证候漂变时的新发病性证素是热、食积、血瘀、阳虚、饮、水停。结论:1 CHB肝郁脾虚证患者常见证候漂变现象。G分级、S分期、HBV DNA水平较高者更易发生证候漂变。证候漂变时新发证候的相关证型主要为湿热蕴结证、肝郁气滞证。2在CHB肝郁脾虚证中,病位证素肝、脾、胃,病性证素气滞和湿贯穿始终,可有气虚、血虚、痰、暑等病性证素表现。证候漂变新发病位多为胆、表、半表半里等;证候漂变新发病性多为热、食积、血瘀、阳虚、饮、水停等。故对CHB肝郁脾虚证的诊治过程中,应注意以上证候漂变新发病位、病性的防治,既病防变。3 CHB肝郁脾虚证病情进展时常出现肝、胃、脾、胆互为兼夹,湿、气滞、痰、血瘀常互为兼夹。临床症状多变,应注重顾护胃气,调畅情志,理气化湿,化痰行瘀,防治湿热蕴结证、少阳证,疏肝健脾时应补虚不恋邪,祛邪不伤正,同时应把握抗病毒时机,积极抗病毒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