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汇率波动程度对一个国家(地区)出口贸易的影响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课题,从国际上来看,直到1972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才开始兴起:主流的观点认为,由于经济学的一般假设是厂商是厌恶风险的,而汇率波动程度的增加会引起出口厂商风险的增大,所以汇率的波动性增大会使出口的风险增大,从而抑制厂商的出口冲动;反对者则认为,当汇率不确定性升高时,既有出口风险增加,出口动机下降的替代效应,又有预期出口收入降低可能使人们努力出口更多以取得补偿的收入效应,所以难以确定汇率波动对国际贸易量的总体影响。目前,国际上的相关研究以实证分析为主,针对不同国家(地区)不同阶段的实证成果也显示出了差异性。
由于我国汇率形成机制方面的原因,这方面的研究直到2005年7月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之后才凸现出来。本文基于浙江省的统计数据,以实证研究的方法,主要通过构造协整方程,并利用误差修正机制,研究汇率波动对浙江省出口贸易的影响。笔者希望通过分析浙江省的经验,对我国政府和企业应对汇率波动风险提出有益的参考意见。
文章共分五个章节,第一章提出问题:汇率波动对区域出口贸易有什么样的影响?第二章评述相关理论。第三章回顾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历史。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引入协整方程,由实证分析得出:人民币汇率波动程度对浙江省出口贸易有显著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负面的。第五章小结全文并给出建议。纵观研究汇率波动程度对出口影响的文章,大都是以国家为研究对象,本文以省份为研究对象,考察汇率波动对区域出口的影响,在国内尚不多见。笔者认为,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以省份而不以国家为单位,其现实意义可能会更强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