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局限性脉络膜凹陷(focal choroidal excavation,FCE)患者的视网膜微结构改变,分析总结与局限性脉络膜凹陷合并症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2011年至2020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就诊并且经SD-OCT确诊的FCE患者,共36例38只FCE眼40个病灶纳入研究。按照患者有无RPE合并症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FCE单纯组及FCE合并症组。再根据合并症类型,将FCE合并症组细分为两个亚组,即CNV组(伴有脉络膜新生血管)和其他合并症组(伴有黄斑前膜合并视网膜劈裂、黄斑前膜、色素膜炎、黄斑裂孔、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采用海德堡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并应用OCT自带的测量软件测量病灶宽度、深度及位置。分别将FCE单纯组与FCE合并症组和CNV组及其他合并症组比较,对各组的临床和OCT特征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总结分析局限性脉络膜凹陷发生相关合并症的危险因素。结果:1.共36例38只眼40个病灶入组研究。患者平均年龄(48.92±15.10)岁。其中单眼发病34例(94%)。所有病灶中,紧密型有31(77.5%)个,分离型有9(22.5%)个。伴有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前膜合并视网膜劈裂、黄斑前膜、色素膜炎、黄斑裂孔、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2.频域OCT观察到,FCE凹陷层次均为RPE层,OPR层大部分表现为消失;3.将FCE单纯组和FCE合并症组相比较,结果提示FCE单纯组和FCE合并症组分型存在差异(P<0.05),其中FCE单纯组、FCE合并症组分离型分别有2个(8.3%)、7个(43.8%)。两组的性别、年龄、眼别、病灶宽度、病灶深度、位置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将FCE单纯组与其他组及CNV组比较,三组比较病灶宽度、位置分布和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CE单纯组、CNV组、其他合并症组病灶平均宽度分别为(1026.88±367.81)um、(2428.8±1481.9)um、(817.14±437.42)um,凹陷位置分别为(759.96±427.2)um、(394.3±273.7)um、(1244.85±1355.32)um,分离型分别有2个(8.3%)、6个(66.7%)、1个(14.3%)。三组的性别、年龄、眼别、病灶深度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局限性脉络膜凹陷好发于中年人,单眼发病较多,紧密型多见,常合并其他多种疾病。2.RPE层为局限性脉络膜凹陷的原发部位,局限性脉络膜凹陷与视网膜外层损伤密切相关,其原因可能与炎症感染或视网膜外层循环异常有关。3.FCE病灶的宽度及分型、位置分布可能是RPE相关合并症的相关危险因素。脉络膜凹陷病灶宽度越大,距离黄斑中心凹距离越近,发生脉络膜新生血管的风险越大。分离型局限性脉络膜凹陷容易发生合并症,发生脉络膜新生血管的风险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