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上层海洋热力结构季节及年际变化特征研究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Fuku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球气候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海洋,其吸收的太阳辐射绝大部分储存于表层海洋(混合层)中。这些能量输送给大气,驱动大气运动并影响气候的变化。海洋上层热结构的变动对气候和大气环流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海洋热含量比海表面温度(SST)更稳定,对气候持续发展的作用更大。中国近海海温对我国的汛期降水和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南海海洋热含量的变化对东亚季风和我国气候异常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南海海洋热含量的变化有助于认识南海的动力过程和其海气相互作用机理,还有利于亚洲季风变化规律和中国气候预测等方面的研究。本文首先评估了所使用的资料表明CORA资料能更好地反映参量的一些细微特征。分析了SST的季节及年际变化特征,第二模态显示的是SST对由风引起的潜热释放的响应特征。第三模态刻画了冬夏转换季的分布特征,主要揭示了东北-西南走向的锋面特征。SST年际变化与ENSO密切相关。利用]RMM/TM卫星遥感SST数据,对南海SST的季节内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南海SST的季节内振荡与纬向风分量、经向风应力、潜热通量有密切关系。随后利用1871-2008年SODA资料分析了南海混合层深度(MLD)的季节及年际变化特征。表明:季风通过流场调整对南海MLD的时空分布特征有显著的影响;南海MLD的距平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南海南部MLD的距平变化趋势与北部有显著差异;SO1指数对滞后的南海各个区域有较好的相关性;MLD年际变化的空间分布第一模态整体呈单极型,最大变率分布在南海南部,由南往北逐渐减小;第二模态呈偶极子型。回归分析表明南海南部深水区域呈现增深的趋势,而吕宋海峡至南海北部陆架区呈变浅趋势。最后分析了南海上层海洋热含量的季节、年际变化情况,及其与海气界面热通量的关系,南海热含量、净热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且二者有很好的相关性。南海热含量的年际变化特征最显著的周期为29个月,EOF第一模态的空间分布越南外海有一正值的最大变率中心,吕宋海峡为一负值的最大变率中心。第二模态的空间分布为整个深水海盆为正值其余海域为负值。在典型的ENSO暖、冷年与热含量有很好的响应。南海热含量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表现为整体上升的趋势,突变年份发生在1912年左右。利用观测资料计算了南海120°E断面总的体积、热、盐输运量,基于CORA资料计算的南海域际热、盐、体积输运给出了南海各海峡的输运情况,南海年平均体积、热、盐输送分别为:0.377Sv、0.1567Pw,-1.0635Gg/S。
其他文献
人才投入产出模型及其应用上海财经大学基础部何其祥引言投入产出表充分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生产和分配中的经济技术联系,为经济分析、经济预测和政策模拟等提供了详尽的数
脑卒中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之一,致残率高,步行能力受到较大影响,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减重步行训练(Body weight support treadmill training,BWSTT)近年来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的改革及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改变传统教育理念及模式,引进最新教育理念及方法,对于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及推
目的:探讨NSCLC(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ZO-1(zonula occluden-1,紧密连接蛋白-1)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western blot检测101名NSCLC患者癌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三族氮化物得到了大量的关注和开发,已经广泛应用于光电器件中,如发光二极管(LED)、激光二极管(LD)、紫外线(UV)探测器、太阳能电池、声表面波设备、高温和高频场效
1995年12月至1996年3月对果子狸的体温、采食量、呼吸、体重、活动规律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从12月22日至次年2月18日(先年冬至至次年雨水期间),果子狸度过了一个浅度的冬眠阶段,其标志为体温下降3~4℃,异
针对我国国家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建设历史和现状分析,提出了基地建设时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可对我国相关政策的制定及研究方向有所启示。
选取某乘用汽车悬架与导向杆之间的橡胶衬套为研究对象,在有限元软件Abaqus中建立该衬套的CAE模型,采用适当的橡胶超弹性计算方法模拟该衬套的静态加载过程,得到该衬套的静态
目的:通过检测子宫肌瘤子宫切除(保留双侧卵巢)术和子宫肌瘤剔除术后的性激素水平,为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术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07年2月至2008年5月妇科收治的60例
研究强化学习在机器人路径规划问题,作为基于行为的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应具有实时、高效、快速的优点,但面对连续环境变量,如机器人通过传感器检测到的与障碍物的距离,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