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锂离子电池已经广泛应用于手机等微小型移动终端。但对于许多领域,如新能源汽车、大型储能电站和航空运输等,现有的锂离子电池却很难得到应用。本论文针对现有的便携式锂离子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锂离子电池已经广泛应用于手机等微小型移动终端。但对于许多领域,如新能源汽车、大型储能电站和航空运输等,现有的锂离子电池却很难得到应用。本论文针对现有的便携式锂离子电池材料难以满足在较大功率和较宽的温度操作窗口下工作的现状,通过高效球磨工艺和静电纺丝工艺分别制备了弹性碳层包覆硅核的复合材料(Si@LTO@C)和多孔碳纤维包埋硅颗粒的复合材料(Si@Si Ox@NCNFs),并将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来进一步研究其在电化学性能和储锂机理。以微米硅、多维度碳材料(导电炭黑、碳纳米管、膨胀石墨)和钛酸锂为原料,采用球磨法制备出了弹性碳层包覆硅核的复合材料(Si@LTO@C)。工作电极在常温下且在2 A g-1的电流密度下,经过200圈循环后,该材料表现出876 m Ah g-1的比容量。这样的循环性能差不多是商业石墨材料的3倍。在80℃下循环100圈该材料能够达到848m Ah g-1的放电比容量(15 A g-1)。如此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归因于精心设计的弹性碳包覆层和赝电容效应对容量的贡献。在宽的操作温度窗口下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使得Si@LTO@C有望成为下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用废毛线(主要成分是聚丙烯腈高分子)作为有机碳源,将St?ber法合成的二氧化硅球作为硅源,另外加入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作为造孔剂,用高压静电纺丝工艺合成了外层多孔碳包埋纳米硅颗粒的多孔碳纳米管柔性材料(Si@Si Ox@NCNFs)。常温工作电极在8 A g-1电流密度下经过210圈循环后,其放电容量能达到528 m Ah g-1。在8 A g-1的电流密度下和80℃的测试温度下,循环500圈后有1045 m Ah g-1的放电比容量。将这种材料与商业磷酸铁锂配对进行全电池测试时,在50℃和100 m A g-1的条件下测试,能达到345 Wh kg-1的放电比容量。同时,本文通过对外原位拉曼谱图的分析,锂离子扩散系数的计算和赝电容对总容量的贡献比例的计算,深刻的讨论了硅基负极材料在高温下的动力学储锂机理。
其他文献
装配式建筑指的是将建筑的一部分或所有构件在工厂预制做好并且运输到施工现场,将构件根据可靠的连接方法组合而成的建筑。相对于传统现浇结构高耗能,高浪费,污染环境的弊端,
为了明确小麦不同穗位、粒位的籽粒干物质积累规律及其种子活力差异,确定脱水剂、收获方式在小麦高活力种子生产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在2018-2019年以两个主栽小麦品种山农23号和济麦22为试验材料,研究小麦不同穗位、粒位籽粒干物质积累规律和种子活力差异,研究不同收获时期和收获方式对小麦种子活力的影响,并研究花后不同时期喷施脱水剂对小麦种子含水量和种子活力的影响,为小麦高活力种子生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废水中砷污染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在诸多除砷技术中,吸附法因其吸附速率高、成本低且操作简单,受到了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生物炭是一
农田土壤Cd污染及其修复、治理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灌溉途径输入稻田土壤Cd由于其浓度低而未受到高度重视,但灌溉水Cd由于其赋存形态生物活性高,且灌溉定额高,输入稻田Cd通
随着当下国内电厂对电煤需求过大,电厂多通过采用变煤种掺烧工艺来解决设计用煤供应严重不足的问题,然而变煤种掺烧随之带来的是混煤中矿物质成分发生改变,将对粉煤灰中玻璃微珠的生成和排放特性发生巨大变化。玻璃微珠是一种高价值的粉煤灰分选产物,因其优良的物化特性在各行业得到广泛利用。因此研究煤灰矿物组成的改变对玻璃微珠生成的影响将对粉煤灰分选产物的经济化利用和玻璃微珠生产工艺具有重大的参考研究价值。本研究以
血管靶向光动力疗法(vascular targeted photodynamic therapy,V-PDT)在血管相关疾病(包括老年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鲜红斑痣(portwine stain,PWS)和前列腺癌(prostatic cancer,PCa)等)的治疗中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和疗效。为了进一步了解V-PDT机制以及准确评估
目的:查阅参考獐牙菜苦苷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相关文献,建立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缺氧缺糖/复氧(OGD/R)损伤模型,研究獐牙菜苦苷对OGD/R损伤的SH-SY5Y细胞的潜在神经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另建立獐牙菜苦苷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并对其进行方法学考察,研究其溶解性和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为深入开发利用獐牙菜苦苷提供实验基础和药理基础。方法:1.构建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的OGD
高强度降雨或地震都可能诱发山体滑坡或崩塌,山体滑坡发生时伴随着大量粒径各不相同的碎石,从而形成碎屑流,其凭借强大冲击力对运动前方的结构物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毁灭性灾
中国南方部分农田镉(Cd)污染较为严峻,严重威胁着农产品安全,迫切需要对Cd污染土壤进行修复和安全利用。植物提取修复技术二次污染小、成本低、易操作,是污染土壤原位治理技术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石,灌区的良好发展对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开发过度、水资源紧缺、污染加重、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使得灌区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造成了灌区土壤结构被破坏、灌区耕地生产力下降,灌区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为了对灌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需要对灌区的运行现状进行合理的健康评价,根据灌区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与改良措施,为灌区未来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