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法生物炼制的脱毒微生物和低碳转化过程研究

来源 :华东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A10938154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气候变化应对、化石和粮食资源替代、农作物秸秆出路等诸多重大需求角度看,以可再生、低成本、易获取的非粮木质纤维素生物质为原料生产液体生物燃料和生物基化学品,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制造业技术进步的核心领域之一。现有的木质纤维素生物炼制技术存在的高废水排放、高能耗、低转化效率等重大技术障碍,使得近十年来生物炼制工业实践遭遇了重大挫折。生物炼制技术必须进行革命性的技术创新,才能突破常规技术的落后产能技术特征,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产业化应用、真正服务于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严峻挑战。干法生物炼制技术是以玉米干法加工为技术模板研发的木质纤维素生物转化技术。干法生物炼制加工链中,干式稀酸预处理和生物脱毒在零废水、低能耗约束下获得了无抑制物、易水解的木质纤维素物料;高固含量同步糖化与共发酵逼近了玉米干法加工的转化、排放、能耗等技术指标,初步具备了生物炼制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潜力。目前的干法生物炼制技术中,仍然存在着影响过程效率和经济性的诸多技术障碍,有待于进一步的技术升级。这些障碍包括:(1)现有的生物脱毒菌株树脂枝胞菌Amorphotheca resinae ZN1环境适应性较差,脱毒温度不超过30℃,且必须在接近中性的条件下生长;(2)生物脱毒需要在固体木质纤维素物料中进行,发酵空间大、耗氧量高、混合均匀度差,局部温度和pH波动较大,难以匹配实际工业生产中以液态形式进行的生物转化流程;(3)干式稀酸预处理使用的硫酸催化剂,中和后形成的难溶硫酸盐,因而降低了后续木质素残渣燃烧效率,并存在硫氧化物逸出的风险;(4)干法生物炼制过程的碳足迹分析欠缺,过程的碳中和效率不能定量计算。本论文对干法生物炼制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的微生物技术和过程工程技术创新,通过系统的应用基础研究,提出并验证了类淀粉化干法生物炼制技术的新概念,突破了上述关键技术障碍,对干法生物炼制技术完成了一次重要的技术进步升级。本论文第一部分筛选得到了一株新的具有强大生物脱毒能力的菌株,鉴定为宛氏拟青霉Paecilomyces variotii FN89。该菌株在28-42℃的广泛温度范围和极低pH值(~2.3)下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可在极低可发酵单糖消耗下对所有类型的木质纤维素来源抑制物(乙酸、糠醛、5-羟甲基糠醛、香草醛、丁香醛和对羟基苯甲醛等)进行终极、快速的降解,较前一株生物脱毒菌株树脂枝胞霉Amorphotheca resinae ZN1具有明显的优势。转录组分析表明,抑制物存在下其糖代谢能力显著降低,具有以抑制物作为优先碳源的遗传优势;低pH条件下糖代谢通量和胞内ATP合成方式有所调整、DNA和线粒体内蛋白质伴侣修复功能增强,有助于细胞对酸性环境的耐受性。本论文第二部分以玉米干法加工技术为模板,通过可降解有机酸为催化剂的干式稀酸预处理和低pH生物脱毒技术,实现了木质纤维素生物质的类淀粉化转化,即在零废水、零抑制物和酸催化剂排放、低能耗和低糖消耗的约束下,将木质纤维素生物质转化为与淀粉生物质组成相近、水解性能相近的固体颗粒状碳水化合物;在后续的高固含量同步糖化与共发酵过程中,生物转化、废水和化学品排放、能耗等可量化指标接近玉米原料生产乙醇的水准。本论文将可降解有机酸催化的干式稀酸预处理和低pH下生物脱毒后的小麦秸秆和玉米秸秆等木质纤维素生物质定义为类淀粉生物质,包括后续高固含量同步糖化与共发酵在内的生物炼制过程定义为类淀粉化干法生物炼制。以小麦秸秆和玉米秸秆为原料,可生物降解草酸为催化剂的干式稀酸预处理效果与硫酸催化剂效果基本一致,且抑制物产生更低;宛氏拟青霉P.variotii FN89在低pH下实现了对所有类型抑制物以及草酸催化剂的同步生物降解和脱除,总可发酵糖损失不超过6%。干酸预处理和生物脱毒后的小麦秸秆和玉米秸秆物料基本不含有酸催化剂和抑制物,在形态、可发酵糖含量、酶水解得率、元素含量方面与玉米粉相似。小麦秸秆和玉米秸秆经过类淀粉化生物转化,分别产生了 78.5 g/L(9.9%,v/v)和75.3 g/L(9.5%,v/v)乙醇,基于原料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得率分别为0.47 g/g和0.45 g/g,与玉米乙醇发酵指标类似(78.7 g/L,0.48 g/g)。本论文第三部分探究了类淀粉化干法生物炼制所产生固体废弃物的合理利用。固体废弃物的最终形式为木质素燃烧灰分。SEM/EDX、XRD和FTIR表征揭示其中含有大量的碳酸钙,可以作为生物炼制过程的中和剂进行循环使用,从而降低固废和二氧化碳排放。当木质素燃烧灰分中的碳酸钙作为预处理中和剂时,纤维素L-乳酸产量达到了94.6±2.5 g/L,与碳酸钙作为中和剂类似;当灰分用做乳酸发酵中和剂时,最终乳酸产量达到了 78.3±3.5 g/L,比碳酸钙中和剂提高了 17.6%。物料平衡结果表明,在年加工30万吨(干基)小麦秸秆原料的生物炼制工厂内,通过对类淀粉化生物炼制燃烧灰分的循环利用,每年至少可减少867.0吨的碳酸钙或1232.1吨氢氧化钙的使用。本论文第四部分针对常规生物炼制技术中玉米籽皮生产燃料乙醇的技术障碍,对干法生物炼制加工链进行了重新调整。研究表明,玉米籽皮含量最高的半纤维素组分的分解,导致其中的乙酰基水合产生大量乙酸,严重抑制了乙醇发酵菌株的生长和代谢。通过对常规生物炼制加工链的调整,使乙酰基在脱毒之前完成最大限度的释放和水合,再在后续的液态脱毒中进行完全的降解。最终实现了玉米籽皮的纤维素乙醇高效转化,其产量和得率分别为70.2 ± 1.6 g/L和0.43 g/g。本论文第五部分以生物脱毒手段突破抑制物对乙醇发酵菌株的抑制瓶颈后,对稀酸水解技术生产纤维素乙醇的潜力进行了重新评估。采用硫酸、磷酸和草酸的混合酸水解,以玉米秸秆为底物获得了含有51.1 g/L葡萄糖和18.1 g/L的水解产物,得率分别为0.50 g/g纤维素和0.22 g/g木聚糖;通过半连续液体脱毒方法,在24 h内完全脱除了水解液中的乙酸、5-羟甲基糠醛和糠醛,最终成功发酵获得乙醇24.2 g/L,相当于乙醇得率为72.6 kg/ton玉米秸秆。初步技术经济评价表明,在新的生物脱毒技术克服抑制物瓶颈后,用廉价酸催化剂代替昂贵的纤维素酶催化剂,只能补偿21.5%-89.1%的乙醇生产损失,远不能弥补稀酸水解低得率所带来的损失。酸水解技术在生产每吨乙醇的能耗成本也明显高于酶水解过程。现有的酸水解技术即使在突破抑制物瓶颈后,仍然不具备实际应用价值。本论文第六部分对干法生物炼制平台的高手性度纤维素L-乳酸生产过程案例建立了基于严格Aspen Plus流程模拟计算的详细物料平衡,并进行了初步的生命周期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每kg纤维素L-乳酸的碳排放为0.279-0.815 kg。当以葡萄糖氧化生产的草酸作为生物可降解预处理催化剂时,可以进一步降低全过程的碳排放至0.267 kg/kg纤维素L-乳酸。综上所述,本论文提出的类淀粉化干法生物炼制技术,突破了脱毒菌株耐受性较差、硫酸催化剂残留、固废处置等关键技术障碍,推动了干法生物炼制技术的进一步技术升级,为生物炼制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提供了更为坚实的过程工程和微生物技术基础。
其他文献
[目的]在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存在两个主要因素导致了神经修复困难,一是损伤急性期的细胞兴奋性毒性环境导致的继发损伤级联反应,二是损伤中后期的星形胶质细胞过度激活和增殖导致的胶质瘢痕增生构成了神经再生的屏障。为了同时克服这些困难以修复脊髓损伤,本研究构建了负载嘌吗啡胺(purmorphamine,PUR)和维甲酸(retinoic acid,RA)的氧化镁/聚(L-丙交酯-co-ε-己内酯)(M
学位
木质素是自然界中含量丰富的芳香聚合物,也是生物质的重要组分,将其解聚为酚类单体化合物是木质素高效利用的主要方法之一。但由于其复杂的结构及较低的反应性,实现定向解聚并提高产物的产率和选择性被认为是木质素应用中的最主要的挑战之一。本论文通过“聚集态木质素分离及解聚过程中化学键的定向剪切”这一关键科学问题来解决。本文首先采用五种溶剂和两种分离策略对木质素分离进行了对比性研究,并探究了溶剂法分离对木质素结
学位
这篇学位论文主要研究了一些网络中的组合优化问题,包括两个多汉密尔顿路问题,一个带容量限制的车辆路径规划问题,以及一个网络资源动态分配问题。我们研究了这些问题的性质,并基于这些性质设计了算法。针对前两个多汉密尔顿路问题,我们给出了若干启发式算法,并分析了这些算法的近似比。对于带容量限制车辆路径规划问题,我们证明该问题在一定条件下存在多项式时间算法。并对于一般情形给出了一个近似算法。对于网络资源动态分
学位
近年来,氮氧化物作为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是有效消除氮氧化物的一项主流技术,其中以氢气为还原剂的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因其反应低温高效且产物“绿色”清洁等特性而尤具潜力。然而,氢气本身具备一定的危险性,较低的爆炸极限使得氢气的储存、运输和使用都存在一定门槛。在线产氢技术使得氢气的产生具备可控性,进而化解了氢气的储存运输难题。因此将在线产氢技术与氢气选择性脱除氮氧化物技术
学位
环己多醇类天然产物及其类似物具有碳糖的骨架,有糖类的生理活性,因此对此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在药物化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莽草酸为原料对一些环己多醇类天然产物及其类似物进行了全合成研究,由以下四部分构成:(1)从莽草酸出发合成(+)-proto-quercitol 和(-)-gala-quercitol。(+)-proto-quercitol和(-)-gala-quercitol具有潜在的糖苷酶抑
学位
复合算子是泛函分析中的经典算子.解析函数空间上的复合算子是算子理论研究中的经典课题,本文考虑了不同区域间的解析映射诱导的复合算子在相应Bergman空间上的有界性和紧性.第一章,介绍了单变量和多变量Bergman空间上复合算子的有界性和紧性的背景知识和研究进展.第二章,考虑了平面域不同Bergman空间上的复合算子.其中区域边界的光滑性在我们的研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利用经典区域(以有限多个
学位
煤灰渣的化学组成对气流床气化液态排渣具有重要影响。碱性氧化物是煤灰的重要化学组分,且工业中长期作为助熔剂改善高硅铝煤种的灰熔融特性。由于煤灰渣体系的多样性与差异性,以及碱性氧化物对高温熔渣结晶行为与黏度转变影响的复杂性,目前亟需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以系统阐述碱性氧化物对煤灰渣在气化条件下流动性的影响机理。本文利用灰熔点测定仪、高温旋转黏度计、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联用系统、高温热台显微镜系统、热重分析
学位
厌氧氨氧化(Anammox)工艺因其经济高效和绿色环保,被誉为废水脱氮的升级技术。基于Anammox菌的生理学特性可开发低/常/高氮素负荷、耐盐的典型Anammox工艺。目前,Anammox工艺虽在特定工况已有成功运用的案例,但是典型Anammox工艺在运维上仍面临着严峻挑战:1)低负荷Anammox工艺(氮素容积负荷(Nitrogen loading Rate,NLR)小于2 kg-N·m-3·
学位
喷流相干结构主导着流场的演化,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声源。相干结构及其声源机制是气动声学和流体动力学研究的重点问题,也是流动控制与降噪设计的关键。在航空航天领域,随着气动噪声控制要求的日趋严格,声源机制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以民航中典型的马赫数为0.9的高亚声速喷流为研究对象,采用大涡模拟(LES)与数据驱动的模态分析方法研究喷流的相干结构与流场演化,探讨喷流相干结构的声源机制,并考察喷流温
学位
手性制备色谱法是获得高纯度手性对映体最常用的一种制备方法,其中多糖型手性固定相是公认分离效果最好,使用范围最广的固定相。为了研究非线性色谱中多糖固定相上的吸附行为,本论文基于双位点模型优化了多糖固定相上手性和非手性吸附的测定方法,从直链淀粉的来源和直链淀粉衍生物的涂覆量两个方面进行手性固定相的研究,在半制备水平上对Corey内酯二醇、氯前列醇和麝香酮进行手性拆分制备。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手性分子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