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欺凌是一种以重复性、权利失衡和伤害意图所定义的不同形式的侵犯行为。校园欺凌行为的总体发生率呈逐步上升趋势,目前反欺凌计划越来越多地鼓励学生通过启动共情来帮助同伴受害者,因此受害者的反应将影响旁观者采取的行动。本文以受害者反应情境为切入点,对引起旁观者行为的因素进行梳理,阐述在不同欺凌受害反应情境下,如何对旁观者行为产生影响。以期加强和拓展校园欺凌中旁观者效应的研究,为反欺凌干预提供启示。本研究选取云南省昆明市某中学736名初中生为被试,通过问卷调查法,考察初中生共情、道德敏感性与旁观者行为的特点,并探讨在不同欺凌受害反应情境下共情、道德敏感性对旁观者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性别、民族、家庭氛围、对同学老师满意度和人际关系类型不同的初中生,在旁观者行为、共情与道德敏感性上存在组间差异。具体表现:女生的共情得分比男生高,而男生的消极旁观者行为远高于女生;少数民族的道德敏感性比汉族高;家庭氛围良好学生的情感共情与共情总分高于家庭氛围一般的学生,而家庭氛围一般学生的道德敏感性与消极旁观者行为高于家庭氛围良好的学生;对同学满意度一般学生的道德敏感性高于对同学满意度良好的学生;对教师满意度为良好的学生,其认知共情、共情总分与积极旁观者行为皆高于对教师满意度为一般的学生,且教师满意度一般的学生,其消极旁观者行为远高于对教师满意度为良好的学生;人际关系良好学生的共情总分、认知共情与情感共情皆高于人际关系一般的学生,而人际关系一般学生的道德敏感性高于人际关系良好的学生。(2)在受害者被动的情境下,个体共情水平越高越有可能表现积极旁观者行为,且道德敏感性在认知共情与积极旁观者行为之间中介效应显著,在情感共情与积极旁观者行为之间中介效应也显著;同时,道德敏感性在认知共情与消极旁观者行为之间,以及在情感共情与消极旁观者行为之间中介效应皆显著。(3)在受害者激进的情境下,认知共情与情感共情可以直接负向预测消极旁观者行为,即共情水平越低越可能出现消极的旁观者行为。同时,道德敏感性在认知共情与积极旁观者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在情感共情与积极旁观者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也显著;而道德敏感性在认知共情与消极旁观者行为之间,以及在情感共情与消极旁观者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则均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