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胃癌的早期发现是治疗的关键,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诸多优点,现本文对胃黏膜病变经ESD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在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之间行ESD治疗胃黏膜病变的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入院主诉、服用抗凝药物的情况)、病灶的基本特点(包括病变的部位、大小、ESD术前病理检查结果)、手术情况(包括术中是否存在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及相应的处理方法、手术经历的时间)及术后情况(包括术后标本病理结果、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术后随访)。讨论病变的一次性完整切除率、组织学治愈切除率、ESD过程中及术后的出血、穿孔率、病变局部复发及残留率、患者术后住院日等情况。同期将我院于腹腔镜下行胃癌根治术的15例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患者纳入对照组,收集完整临床资料,将ESD组及对照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资料采取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切除胃黏膜病变的病理类型:经ESD共治疗患者31例,黏膜病变患者术前病理检查结果共24例,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5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腺癌1例,管状腺瘤7例,早期胃癌可能3例,腺瘤性息肉2例,胃间质瘤1例,胃平滑肌瘤1例,胃神经内分泌瘤1例,非霍奇金惰性淋巴瘤可能1例。术后经病理证实早期胃癌6例,中、重度异型增生6例,胃间质瘤5例,胃腺瘤9例,腺瘤性息肉2例,粘膜相关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1例,胃神经内分泌瘤1例,胃平滑肌瘤1例。2.ESD治疗患者中整块切除率:100%(31/31),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达96.7%(30/31),非治愈性切除率为3.3%(1/31)。本组研究中病理提示脉管侵犯阳性1例,追加外科手术,术后病理提示未见癌组织。达到R0切除的患者一共30例,R1切除共1例,Rx切除0例。3.并发症:31例患者中并发症共出现6例,其中术中出血3例,术后迟发型出血1例,术中出血率为9.6%(3/31),术后迟发型出血率为3.2%(1/31)。均经内镜下止血治疗后好转,无转外科手术止血治疗。术中穿孔2例,穿孔率为6.4%,经内镜下金属夹夹闭,无延迟性穿孔。目前尚无消化道狭窄、吸入性肺炎、空气栓塞、深静脉血栓的并发症出现。4.随访:经ESD治疗的31例胃部病变的患者中,定期随访的有30例,随访率为96.7%(30/31)。随访时间为1个月至20个月。ESD术后20个月1例在胃体其他部位发现浸润生长胃癌,已失去内镜下治疗机会,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回报为低分化腺癌,无远处转移及淋巴结转移。1例再次行ESD治疗,术后病理回报为重度异型增生。目前尚无局部复发、残留、远处转移以及死亡病例。5.与腹腔镜比较:在腹腔镜下行胃癌根治术的早期胃癌患者为15例,手术平均时间为238.4±66.25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7.2±15.42天。其中术后出现吻合口瘘患者2例,1例患者合并吻合口瘘及不完全肠梗阻,患者在积极的营养支持治疗、抗感染治疗、胃肠减压及禁食水后,3例患者均恢复良好,无再次开腹案例,与对照组相比,ESD组的手术操作时间为83.87±55.493min,手术之后的住院时长为4.39±0.919天,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9.3%,低于对照组的20%。结论:ESD治疗可以一次性完整的切除病变,具备并发症少、创伤小、花费低、住院时间短、一次手术可以切除多个病变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胃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