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质孔是页岩中十分重要的孔隙类型,其发育的形态、数量等情况决定了页岩烃类的生成和储集情况。通过对渝东北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与渝东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样品进行X—射线衍射实验(XRD)、二氧化碳吸附实验、低温氮气吸附实验、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实验等对有机质孔隙进行了详细观察与分析并对页岩微观孔隙结构进行表征。通过回归分析方法分别计算了微孔与介孔以及宏孔尺度下有机质孔对孔体积和比表面积的贡献率。结果显示,有机质在二维平面中主要发育形态为圆形、“汉字形”以及“缝状”孔隙,有机质孔的三维结构表现为类似“肠状”结构;有机质赋存状态分为“独聚型”和“伴生型”两种类型,根据有机质形态成因可将“伴生型”有机质分为“主动嵌入型”伴生有机质和“被动挤压型”伴生有机质;“伴生型”有机质多经历改造作用,不利于有机质孔的保存;富含脂碳的I型干酪根比芳碳较多的II型干酪根更具有生烃成孔能力;过演化的地层中由于生烃地层压力的下降以及周围岩层压实作用的增强致使有机质孔隙度降低;孔体积方面,龙马溪组有机质孔的贡献高于牛蹄塘组,在比表面积方面,牛蹄塘组页岩有机质孔的贡献高于龙马溪组;渗透率随孔隙半径的减小、弯曲度的减小、有效孔隙度的增大而增大,处在生烃中期干酪根类型为I型的有机质当其有机质赋存状态为“独聚型”时,发育在有机质内部的圆形孔隙和发育在有机质边缘的“集中缝状”孔渗透率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