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CH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并趋于年轻化,需要寻找新的临床指标来提高预测心血管风险的准确度,从而减轻社会负担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清尿酸(Uric Acid, UA)、前白蛋白(Prealbumin,PA)、胱抑素C (Cystatin, CysC)水平变化,分析三者的相互关系以及与冠心病的关系,探讨它们在冠心病发病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象来源于2013年10月-2014年05月经冠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42例。冠心病患者入选标准:冠状动脉造影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为阳性冠心病。将确诊的冠心病患者按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及世界卫生组织(ISFC/WHO)制定的关于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诊断标准分为三组:稳定型心绞痛组(stable angina pectoris, SAP) (n=42),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UAP) (n=42),急性心肌梗死组(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n=58),另在本院健康体检中心选取健康体检者112人作为健康对照组。所有入选患者于入院当日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并于冠脉造影前抽取空腹肘静脉血,健康对照组均在检查当天收集一般情况和采集血样。采用奥林巴斯2700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尿酸、前白蛋白、胱抑素C浓度,并同时测定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glucose,FB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水平。冠脉病变程度用Gensini冠脉病变积分来评价。比较冠心病各组与对照组血清尿酸、前白蛋白、胱抑素C水平差异;分析三者相互关系以及与冠心病的关系。结果1.冠心病组与对照组的年龄、性别、吸烟、合并高血压情况、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FBG、TC、TG水平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CHD组患者的总的血清UA、CysC水平及SAP组、UAP组、AMI组各组患者的血清UA、CysC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血清PA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HD患者血清UA水平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增加而升高,PA水平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UAP组、AMI组患者的血清UA水平高于SAP组(P<0.05)、PA水平低于SAP组(P<0.05),AMI组患者的血清UA水平高于UAP组(P<0.05)、PA水平低于UAP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AP组患者的CysC水平高于SAP组(P<0.05),但AMI组患者的血清CysC水平显著低于SAP组和UAP组患者(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SAP、UAP组患者血清UA与PA、CysC之间无明显线性相关性,AMI组患者血清PA与CysC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UA与PA呈显著负相关(P<0.05),CysC与UA亦呈显著负相关(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PA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可作为冠心病病变程度的预测指标。